吳秀洪
2016年秋季學期伊始,全國小學已經開始統一使用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了。每一次教材的改編,都會掀起一場深刻的課堂教學改革,那么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結合老師們接觸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較關心的若干問題,我從解讀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為切入點,談談當下小語低年級課堂教學。
一、熟知新編小語教材,做到教學心中有數
我們上過一年級語文的老師,都還對之前的小語教材記憶猶新,都是剛上學就先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本學期我們翻開小語課本一看,改了:入學教育以后,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云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么這樣安排?新編小語教材還有哪些變化?
認真翻看新教材,我們發現還有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像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F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通過查閱資料得知: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通過新舊兩個版本教材的比較,我們發現:新編教材課文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這更有利于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把握新課標,深化課堂改革
根據新編小語課程教學目標要求,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深化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精準把握重難點,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正確把握拼音教學,適當降低學習要求
小語老師要明確這樣一個概念: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換句話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用文字來交流,而不是用漢語拼音來交流,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所以,小語教師在拼音教學上要體現目的性,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之前應該降低難度。
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增加其他額外的負擔。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普通話標準一點兒)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里負擔也會輕一點,效果不見得就差。
當然,新編版教材強調語言文字教學的重要性、目的性,并非否認拼音教學,只是在學習程度上要求降低一些。
(二)落實好“讀”的示范引領,積極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以前的教材沒有這個欄目,大家不知道如何處理。小語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建議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課堂上的課,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形勢下教育對家長的要求,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我們可以先在教室里面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讀,然后,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范怎么實施一起讀。
(三)著力抓好識字寫字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部編本語文低年級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并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后面附了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字(這300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100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么來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這些字嗎?不是的,它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盡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認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于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等。
(四)上好古詩文的課,體會古詩文的語言魅力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部編本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經查閱了解到: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
關于古詩文的教學,新編本課標要求:只要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比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講春天到來的感覺、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上懂得寫了什么,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么“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就可以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隨著學生知識的增加,以后自然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