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婭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多種媒體聲色的沖擊使許多學生無法自控以致難以自拔,正義、道德、理智、誠信……早已拋之腦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無限的伸展,一種令人不戰而栗的陰影正籠罩著我們,一種令人膽顫驚心的危機正呑噬著我們,道德處在被人遺忘的角落,我們的教育正面臨著極大困境,如何培養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為國家的脊梁,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育
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引起深思,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問題?如何構建我們現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知道在學校教育中德育為首,但是許多人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是學校領導的事。不錯,學校領導、政治教師、班主任應當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個人都有教書育人的責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師、班主任的專利,而是每一個老師都要承擔的一項責任,作為教師,我們都要用熏陶、感染、啟發、誘導的方法將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學活動中,將道德目標貫穿于家庭、學校和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去,這是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既是一個傳統話題,又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一個重要課題。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教育,必須以課文為主要工具。不同于單調的說教和枯燥的理論,語文教學借助文質兼美的文章告訴學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殺生成仁的浩然正氣、寵辱不驚的操守氣節,也告訴學生何為父母親情、何為莫逆之交以及該如何看待男女之情……語文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特征、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學生更樂于接受,收到的效果也會更好。鑒于此,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教科書編寫應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的高中語文教材非常重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有體現出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和包容,對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非常有益。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無所不包;秀美的山川,亮麗的風景,優秀的人物,動人的故事,盡收其中;明白的說理,科學的說明,廣闊的領域,豐富的內涵,應有盡有。豐富的文本內容,有著進行德育教育的先天優勢。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可挖掘的德育資源,如果能夠被合理的運用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品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戰斗精神和崇高境界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倫理道德觀和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生漂泊潦倒,卻始終關心人民疾苦、祖國命運的杜甫;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的愛國戰士朱自清等震人心弦的藝術形象,他們優秀的精神品質,在教材種熠熠生輝,使學生受到人生的啟迪,心靈的凈化,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德育情感體驗
沒有體驗的教育只是淺層次的教育,教學中還要進行適當的拓展,運用多種手段,讓學生進行德育情感體驗。
(一)渲染氣氛,營造滲透德育的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恰當地使用電教媒體、教具、圖畫、音樂等藝術手段渲染課堂氣氛,營造課堂氛圍,從動情入手滲透德育教育。如,在教學《報任安書》時,司馬遷獻身《史記》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堅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我設計了學生評價司馬遷,交流司馬遷對大家的啟示,并發表即興演講活動。通過這一感悟、體驗,司馬遷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通過交流演講,司馬遷的精神在學生心中又得到了內化和升華。
采用多種形式,渲染氣氛,營造氛圍,教師巧妙的點撥與暗示,借助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把學生引入理想的境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學生
(二)開展活動,搭建滲透德育教育的平臺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既要結合教材,又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如在學習唐詩宋詞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詩詞背誦比賽,既讓枯燥的學習變得有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斗志;在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時,讓學生課后搜集我們當地的特產風物,激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
總之,我體會到,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師選好切入點,隨時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使學生也得到了健康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