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茵
摘 要:教育評價系統是中等職業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節點。如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科學多元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當前中職學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將重點論述大數據下教育評價體系改革。
關鍵詞:大數據 教育評價 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b)-0143-02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已經取得的)或潛在的(還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價值做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跟蹤監測教學全過程,開展學情分析和學習診斷,精準評估教學和學習效果,變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為綜合性、過程型的“多維度”評價,由僅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質培養轉變。
1 教育大數據驅動教育評價重構
相比傳統的教育評價,大數據的發展使教育評價走向客觀性評價、伴隨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和智能化評價,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教師的教學反思、學校的質量提升等多方面提供了基于數據分析的實證支持。大數據支持下的教育評價一方面能夠減輕工作負擔;另一方面采用統一標準進行評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評價的準確性。
1.1 客觀性評價:評價依據從主觀經驗判斷到客觀數據支持
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教師個人的主觀印象,導致評價不夠全面、客觀、理性。教育大數據的出現,使得學生有機會記錄、展示各方面的情況,并借由數據依托,讓學生對自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全面、客觀,強化了教育評價的診斯、引導、調整的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成長提供更為科學的評價指針和引導方向。
例如,現在許多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手持遙控器。根據教師的提問,即時反饋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即時得到全體學生學習情況數據。當教師出題后,學生利用遙控器進行選擇,教師能馬上看到答案和正確率,選項的分布比例及每個學生的選擇情況,大大提高了課堂即時評價效果,有針對性地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教學速度或方向。此外,及時反饋系統還具有搶答競賽、淘汰競賽、即問即答、搶權競賽、挑人作答等功能。應用結果發現,互動反饋系統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快速收集課堂中動態的生成性數據,并能進行數據的即時統計分析與呈現,不僅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參與度,也幫助教師從班級整體、學生個體的學習進度進行高效評價。
1.2 伴隨式評價:評價方式從總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
教育評價在發展過程中,其評價功能逐漸開闊,評價方式日趨豐富,經歷了從結果到導向的總結性評價,發展到過程導向的形成性評價,進化到質量導向的伴隨性評價。伴隨性評價是把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重在積累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生成性成果,不給學生劃分等級,不去單純比較學生成績高低,而是通過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業表現、學習階段性反饋等多種來源數據對學習情況和水平做出判斷,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學習質量發展型評價觀。
大數據時代,多種數字化設備的綜合應用,可以收集學生在學習平臺、學習終端上的學習痕跡、學習表現、學習習慣等數據,并且用數據可視化的分析技術加以呈現,使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不增加技術使用難度的前提下,了解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用基于大數據的伴隨式評價引導學生終身學習。
例如,上海閔行區教育局依托大數據進行數字化教育評價體系探索。通過基于客觀數據的分析,改變了以資料檢查、調查訪談和印象評分為主的傳統教育評價,用數據來描述區域發展中的教育現象與問題。有了這樣一個數據池,區域數字評價體系的建立也就有了依托。
學生的評價體系分為身心健康、學業進步、個性技能、成長體驗四個部分。系統同時采集區域中每所學校每名學生的身體素質數據、校園活動數據、社會實踐乃至學生閱讀、活動等成長數據,構成一個有過程性、多來源的伴隨式教育評價體系。
1.3 綜合性評價:評價內容從單一評價到綜合評價
如果說伴隨式評價是對評價方式的改變,使得評價從注意結果轉為重視過程最后實現注意質量,那么綜合性評價就是對評價內容的改變,不僅評成績,還要評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思維與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對評價內容的改革中,大數據將再次突破評價的片面性,收集學習者多方面的學習信息,如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學習風格、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
例如,大連商業學校創新學生評價機制。學校以發展性、激勵性、過程性和多元化為基本原則,從突出品行教育體系、突出技能教育體系、實習就業教育三個方面評價,其評價方法,采用客觀記錄和評議評定等方式對學生評價,并編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成長教育手冊》為每位學生建立中職在校檔案。《手冊》內容包括:突出品行教育體系,主要有理想與紀律、愛心與感恩、誠信與質樸、責任與義務、勞動與敬業五個模塊;突出技能教育體系,主要有通用能力培養、基礎課程教育、專業能力培養三個模塊;實習就業教育,主要有畢業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學生頂崗實習安全教育責任書、頂崗實習作業三個模塊。通過對這三大方面的指標細化工作,形成中職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最后《手冊》附有學生總成績單、學生在校綜合評語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
1.4 智能化評價:評價手段從人工評價到智能評價
大數據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數量龐大、維度豐富。若想收集、處理、分析這些龐大且繁雜的數據,離不開智能化分析技術。因此,教育評價的手段要對應地從傳統人工統計、處理考試成績等相對單一的數據,轉變到用智能技術來分析網絡和終端來收集學生各方面的大量數據,智能化地計算與可視化呈現,實現教育評價的即時性與智能性。
例如,在大連商業學校在批改600篇同題英語作文,便憑借智能評價技術,可以同時給出學生在用詞、搭配等方面的修改建議。這是因為在批改網的后臺數據庫中,存儲了龐大的英語本族語語料庫(英美新聞、著作等的語料素材)。語料庫越豐富,對比的客觀性就越高,機器批改與人工批改的一致率就越高。智能化的評價手段,不僅能讓學生在提交作文后即時看到自己的得分,還可以讓學生準確發現所有需要修改的語法錯誤、不地道的詞組搭配、寫錯的單詞等。系統根據智能算法與匹配,對這些錯誤都給出了修改建議,學生也有了修改的積極性,根據智能化評價意見修改后再次提交。修改后最終版本比初始版的出錯率有所降低。
2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質量評價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數據下教育評價系統,不僅可以觀測全國范圍的整體教育質量,還可以分析判斷每所學校甚至每個班每一個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從而“按圖索驥”直觀具體地構建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教育質量改進路線圖”,促進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甚至每一個學生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這些信息同樣也將幫助政府更清晰地認清重大教學問題,使學校教育教學改進更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金娣,王剛.教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 高凌飚,鐘媚.過程性評價:概念,范圍與實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6(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