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娜
摘要:文學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魅力,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正確的人生觀和人文內涵。因此,文學作品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學作品;載體;大學生;正確;人生觀
一、以文學欣賞課為載體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一)以文學欣賞課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賞析課能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人文內涵。在文學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利用經典的文本知識,使大學生從內心熱愛自然、掌握對文學知識的欣賞。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徐元杰“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學生在通過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中,會獲得不同的審美情感體驗。在文學知識學習中,大學生不僅能掌握語言知識包含的意境美、思想美,還能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形成較高的情感、智慧。通過文學欣賞課,還能使大學生明確人性美的表現形式,以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
(二)以文學欣賞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
文學欣賞課程中許多優秀的作品,對于大學生修身養性,自省慎獨、自尊的人格風范的培養,對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孟子》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品格,能夠使大學生從這些名言警句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通過文學欣賞課中與古人的“交流”,促進了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在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感方面奠定了基礎。
文學欣賞能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該課程的開展為高校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不僅能夠使大學生不斷積累文化知識,還能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以及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正確的人生態度,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以文學欣賞課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
在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里飽含了對人文精神的弘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杜甫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還能由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孔子的《大學》強調以 “修身為本”,就是說沒有修養好自身的人,談不上齊家、治國、平天下;讀屈原的《離騷》,我們就會被他執著的理想信念所震撼,為了祖國的統一強大,不屈服于險惡勢力的淫威,雖然希望渺茫仍舊奔走呼號。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只有知識,沒有情操是對社會潛在的危險。大學生通過對古典典籍的瀏覽和欣賞,借鑒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華,使大學生逐步自省自身,完善人格,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具有非常人的意義。
(四)以文學欣賞課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文學欣賞不僅可以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而且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文學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它不同于自然科學的邏輯思維,文學主要來源于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往往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創新的能力還需要有創新的勇氣,我們要培養大學生創新的勇氣,發展他們創新的能力。文學欣賞課為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二、以紅色文學作品為載體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一)以紅色文學作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精神
紅色文學作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以《青春之歌》為例進行深入的闡述。楊沫創作的紅色小說《青春之歌》是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事變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大學生運動為主要線索的。小說塑造了林道靜這一青年大學生的形象,講述了一批革命青年在三十年代的苦悶和希望、覺醒和成長。小說的主人公在一夜之間從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踏上了革命的旅程,在奮斗的過程中逐漸成長,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
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在對自我的追求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她的拼搏和堅強即使在今天,也激勵著無數青年,這與當代的大學生渴望實現理想和抱負、渴望成功的心態相吻合。林道靜在反抗父權以及對自我價值和理想的追求精神與當代的大學生不謀而合。青年大學生往往是在不斷地反抗和成長中來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和理想。
(二)以紅色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紅色文學作品是影響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境界的有效載體,優秀的紅色文學作品是宣傳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旗幟。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缺乏革命精神的民族,是無法建設豐富的精神社會的,也難以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紅色精神文化,乃至七十年代富有中國革命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學,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同時也展示了中華兒女在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當代大學生通過閱讀紅色文學作品,可以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完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三)以紅色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內涵
從整體上了解紅色經典文學作品的革命精神和人文內涵、把握紅色經典文學的人文精神展現,探索紅色經典文學的共性和個性因素,是對紅色經典文學探索的簡明化方式。真正的經典紅色文學作品,是能夠表現民族的深刻靈魂的作品,而一部優秀的紅色文學作品,不僅要能夠表現民族的精神和靈魂,還要能造就人文精神的綠洲。因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它不僅僅讓大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還能夠催發大學生有感于此,從而在文學作品中學習到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內涵。
總之,文學欣賞能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不僅能夠使大學生不斷積累文化知識,還能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以及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正確的人生態度,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紅色文學作品以其較為通俗化的大眾語言,描述著我國的革命與發展的過程,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寫對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進行贊揚。紅色文學作品是我國歷史、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狀態的真實反映,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