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美花
摘要: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上的知識灌輸者,往往會將所有的問題“替”學生解決好,而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學生僅僅作為知識的被迫接受者,僅僅是為了學習相關的知識點而學習,并沒有真正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可以說是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就需要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最終掌握知識。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成熟,生本教育理念被越來越重視起來,研究發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接受新知識,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各方面學習能力。下面,本文就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課堂教學進行具體的研究,主要包括相關理論基礎以及相關的策略。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課堂教學;理論基礎;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都不夠成熟,尤其是自制力。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導致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大大降低。所以,為了有效的開展課堂教學,教師要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深入的貫徹“生本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重視起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投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一、“生本理念”教學的具體分析。
所謂的生本理念,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充分重視起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重點,是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數學的學習。通過“生本理念”的滲透,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充分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極其活躍的狀態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各方面學習能力。在“生本理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以往“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避免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現象,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生本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滲透。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就要學會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做出創新,真正的將生本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將“生本理念”融入到教學設計中。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有效的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最大實效,就要進行充足的準備,也就是做好縝密的教學設計工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將“生本理念”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掌握學生對即將要講解內容的學習情況,從而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進度和節奏,避免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設計的內容要適當的融入生活元素。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很淺,無法系統的構建起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適當的融入生活元素,拉進學習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掌握,另外,也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優化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1.適當的開展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最有效途徑,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的重視起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營造開放性的課堂。
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適當的營造出開放性的課堂,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擺脫思維的限制,更加深入的學習相關內容,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適當的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一方面,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充分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中。
3.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定的鞏固,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像在家庭里面做的一些小事情,或者是對一些景點進行觀看感悟等等。
總結來說,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掌握,同時,教師還可以挖掘出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孟令軍,辛琦媛,陳慧君.“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課堂教學的思考[J].湘南學院學報,2016(05)
[2]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教學的調查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周永霞.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基本教學模式適應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4]陳婧茹.生本理念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