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高華偉 徐僑 李志宏 趙美芹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肥胖人群日趨增多,肥胖已然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幾年,肥胖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大學生群體中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逐年增高。因此,關于大學生肥胖問題的研究也逐漸深入,本文擬對近年來有關大學生肥胖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作一綜述,以期為大學生體育課科目的開設及提高高校在校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全面而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肥胖;影響因素;綜述
一、遺傳因素
肥胖多屬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雙生子和家系研究表明,個體間肥胖風險和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變化,40%-70%可歸結為遺傳因素。Murrin C M通過研究證明,體質指數(BMI)可以在整個家族體系中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Jodkowska M研究發現,父母雙方都超重的,孩子超重的比值比(OR值)高達3.9;而只有父親或母親一方超重的,孩子超重的OR值也均大于2.0。于洋發現遺傳因素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中有肥胖的,那么子女有很大的幾率會在以后患上肥胖癥。
二、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因素是導致肥胖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良的情緒和重度心理障礙均可導致肥胖的產生并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包括惰性心理、消沉心理、美食心理、焦慮心理等。喬改麗認為,大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是否具有頑強的毅力和較高的自覺性、主動性,可間接影響其肥胖的發生。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衛生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有利于預防大學生肥胖的發生。
三、飲食習慣
飲食行為無疑是肥胖最重要的可干預因素之一。薛鵬通過對比肥胖和非肥胖大學生平時的飲食習慣,結果得出:每餐進食量大,且飲食口味上偏愛吃甜食、零食、高脂肪食品者,以及存在挑食、偏食情況的大學生,更易發生肥胖。楊東升等探討了飲食習慣與超重、肥胖大學生體質指數BMI值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大學生BMI值與食用早餐的頻次呈明顯負相關,而與每日的運動量無明顯的相關性,因此不吃早餐是造成大學生肥胖的重要因素。牛常青等從飲食習慣的喜好、進餐頻數、進食量三個方面對晉中學院的6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不吃早餐、每次攝入能量過多以及偏好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均可加重大學生肥胖的發生。嚴衛青等對中山大學在校生的飲食行為從進食口味、進食速度、是否定時定量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口味方面嗜好辣味食物、進食速度較快、不定時定量進食的大學生易發生肥胖。徐斌以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大學生肥胖影響因素的相關性,發現大學生肥胖的發生均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其中男生肥胖多由于經常校外就餐和過量飲用碳酸飲料所致,女生則因為經常吃零食而導致肥胖。
四、運動情況
身體不活動是與肥胖相關的主要因素之一,身體不適是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運動是減輕體重和改善健康的有效策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內至少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至少75分鐘的體力活動。丁慶龍對鞍山師范學院在校生中的肥胖人群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或者體育鍛煉時間少、意識淡薄者,為大學生肥胖的高發人群。宿榮榮等調查了甘肅省五所高校2801名肥胖大學生,對造成其肥胖的危險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幾乎不參加體育活動或者體育鍛煉的時間短都是造成大學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險因素。歐陽慧蓉等對云南省1599名19~22歲的大學生進行了一系列體能測試,分析大學生肥胖與體育活動情況的關系,結果發現越不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的,身體素質就越來越差,相應的也會逐漸加重肥胖情況。
五、家庭環境
王纓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統計分析父母身材、受教育水平、職業等方面對大學生在11~12歲這一年齡段發育狀況的影響,結果顯示11~12歲的發育狀況是導致大學生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個人的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習慣會受文化程度、職業等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而這種改變必然會從根本上打破人們在能量攝取和代謝方面的平衡,從而對人們的肥胖程度造成影響。
六、睡眠狀況
睡眠缺失也是影響機體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大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強身健體的關鍵時期,因此,睡眠不足也是影響大學生形體發育狀況的關鍵點。
七、其他因素
通常認為肥胖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與遺傳因素或者不合理的生活有關,但是有研究發現,亞健康狀態,尤其是身體不適和睡眠質量,都是導致大學生肥胖的重要風險因素。
綜上所述,遺傳因素、飲食習慣、運動情況、心理因素、家庭環境、睡眠狀況,身體亞健康狀態等方面對大學生肥胖的形成,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普遍認為運動和飲食這兩個方面是導致大學生肥胖不爭的事實。在運動方面主要包括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少、以及運動量不足等;在飲食方面有每日進食量大、進食速度快、偏愛吃高能量的食物等因素。另外,大學生肥胖的發生,可以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例如有喜歡吃零食、喝碳酸飲料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學生,往往也不喜愛運動。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結果的歸納總結,挖掘出可能導致肥胖的各種因素,為今后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以及提高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提供了有理有據的指導方針和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侯瑞芳,陶楓,陸灝,等.肥胖的中醫治療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8):1960-1962
[2]尹小儉,季成葉,王樹明.我國大學生肥胖流行現狀及體質變化趨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 :65-68
第一作者簡介:于冰(1990—),女,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方向:針灸學經典理論和臨床應用研究。
通訊作者:高華偉(1979-),男,山東濰坊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復雜疾病預后因素的挖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