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目的:本文分析了CT影像學檢查中,肺結核合并肺癌診斷的應用及其價值。方法:將我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選為觀察對象,分別給予CT、DR檢查,對2種檢查結果予以統計對比。結果:在結節總檢出率、≤5mm結節檢出率、氣管病變檢出率、支氣管病變檢出率、縱膈淋巴結腫大檢出率方面,CT檢查高于DR檢查,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肺結核合并肺癌診斷中應用CT影像學檢查的臨床價值十分顯著,與單純性肺結核影像學比較差異明顯,可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參考,值得臨床推廣與借鑒。
【關鍵詞】肺結核合并肺癌;CT檢查;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引言
在肺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中,肺結核是主要發病因素之一,我國于上世紀50年代曾基本消滅肺結核,但有研究顯示,隨著空氣污染的加重,肺結核于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有大幅度增加的趨勢。肺結核患者支氣管黏膜長期受炎癥性刺激,容易誘發鄰近組織上皮細胞癌變,同時肺癌患者由于長期接受化療,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受結核桿菌感染,因此肺結核合并肺癌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但由于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臨床癥狀上基本與肺結核相同,容易漏診。我院通過對收治的病人進行分組研究,評價CT影像學檢查在肺結核合并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期間接收并確診為肺結核合并肺癌的患者6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0.4±7.1)歲;另外,選取我院同期收治的單純肺結核患者60例為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52.6±8.3)歲。所用病例均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得到患者的支持理解,本項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DR檢查:采用DR-3000拍攝患者胸部正、側位片,合理設置X線參數,采用人工方式或者AEC方式對檢驗部位成像。CT檢查:采用128排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范圍從膈肌到肺尖,層厚10mm,層距5mm,電流220mA,電壓120kV,螺距1.25,床速0.5s/圈,15mm/圈,之后用CT后處理站SSD、MIR、MPR處理圖像。由兩位同級別主治醫師予以獨立觀察,明確病灶情況,在觀點不相同時,不予采納。
1.3 療效評價標準
肺結核診斷通過痰抗酸桿菌實驗,肺癌診斷通過纖維支氣管鏡、穿刺或手術病理學檢查確診。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軟件對兩組患者臨床數據,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率,并實施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并實施t檢驗,若結果顯示P<0.05,表示兩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肺結核結合肺癌患者與單純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特點
經過對2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發現,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吸煙史、胸痛、聲音嘶啞和消瘦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單純肺結核組(P<0.05),而2組在發熱、咯血、咳痰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 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對肺結核合并肺癌和單純肺結核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進行實驗室檢查發現,肺結核合并肺癌組患者的CEA、CA125和非小細胞肺癌抗原的指標值顯著高于單純肺結核組(P<0.05),但2組患者的血清鐵蛋白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指標值無顯著差異(P>0.05)。
2.3 組患者的CT影像學特征
應用多層螺旋CT對2組患者的胸部影像學特征進行比較發現,2組患者的各項影像學特征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胸膜凹陷征、分葉征、棘突突起、肺不張和毛刺征多于單純肺結核組,而結核空洞少于單純肺結核組。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工業污染和吸煙人數的增加,肺結核和肺癌人數顯著增加。肺結核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現為肺部組織干酪樣壞死,纖維化,最后轉變為鈣化。肺癌是由于各種致癌因素導致的惡性增殖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現為肺部上皮細胞的惡性增殖。有研究顯示,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占全部單純性肺結核的老年患者10%左右,這可能是肺結核久治不愈,肺部長期處于慢性炎癥階段,刺激炎癥附近上皮細胞癌變。在臨床表現方面,合并肺癌患者和單純性肺結核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咳痰、咳血、盜汗、虛弱無力等癥狀,因此單純從臨床表現方面很難分辨,極易造成漏診和誤診。有研究顯示,CT檢查在二者的區分方面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單純性肺結核與合并肺癌的患者的CT影響區別主要表現在分葉征、毛刺征、棘狀突起、空泡征合并肺不張、空洞和胸膜凹陷方面。分葉征是指腫塊向四周侵潤性生長速度不同,且腫塊在擴張過程中所遇到的肺實質阻力不同,阻力大則生長慢,阻力小則生長快,因此表現為外周輪廓處多個突起,似分葉狀;毛刺征是指腫塊邊緣與肺實質交界處出現突起,呈毛刺樣,是由于腫瘤組織周圍小血管、細支氣管等受侵犯而拉直;棘狀突起是由于腫瘤組織侵潤性生長,還未完全侵潤周圍肺實質,而表現出的一種介于分葉和毛刺之間的表現;空泡征是位于結節邊緣或中央的<5mm的點狀透亮影,主要是由于肺癌細胞沿肺泡壁生長,部分肺泡結構保存,形成腫瘤壞死腔;胸膜凹陷主要是由于肺癌組織粘連,牽拉局部胸膜所致,CT表現胸膜面出現三角影,尖部對準臟層胸膜側,上述四種征象主要表現于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中。在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逐漸提高,多項研究發現CT檢查在診斷肺結核合并肺癌方面有較高的價值。CT可以準確地觀察患者肺部及胸膜部位的狀態,當患者出現胸膜凹陷征、分葉征、棘突突起、肺不張和毛刺征、結核空洞等征象時,可以觀察出征象出現的部位及嚴重程度,在疾病的診斷中有關鍵作用。
本研究發現,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以上幾種CT特征均與單純肺結核組有顯著差異,CT檢查在診斷肺結核合并肺癌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利于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在診斷肺結核合并肺癌時,患者的一些臨床特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是過分依賴容易造成誤診。CT影像學檢查在診斷該疾病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在應用CT影像學檢查之后能夠依據不同影像學表現來區分肺結核合并肺癌與單純肺結核,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黃麥玲,馬麗萍.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3):523-525.
樸成浩.CT在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3,28(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