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芬
【摘 要】目的:探討微信在糖尿病患者延續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微信群將使用微信的糖尿病人群統一納入群管理進行出院后的延續性健康教育。結果:實施微信對糖尿病的延續性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較前平穩,患者的依從性,復診率提高,糖尿病相關知識明顯提高。結論:建立微信群對出院患者進行統一的延續性教育能很好的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傳送,能及時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實際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并及時進行指點教育及復診提出意見和建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微信群;糖尿病;延續性健康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患者正逐年增加且年輕化。糖尿病在我國發病率居第三位,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又一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于患者對其疾病本身知識的缺乏,劇統計尚有70%左右的病人血糖控制不是很理想,為更好的進行宣教,隨著微信的普及其便捷,經濟,實用,豐富溝通的形式成為人民普通的交流平臺我院自2017年一月建立了糖尿病健康教育微信群,取得較好的成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2017年1月成立微信群,針對所有糖尿病出院患者,在患者出院頭一天邀請進群入群標準為在我院出院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微信,無溝通障礙的人群1.2 方法
1.2.1 建立微信群聊,在科室醒目的地方粘貼微信群聊二維碼提供掃描。在患者出院之前對無溝通障礙和使用微信的患者人群發出邀請進群。
12.2 教會患者使用方法:首先教會患者進群修改群昵稱改為患者的真實姓名以便日后真實的溝通然后教會患者設置群置頂和取消置頂、群消息關閉,打開等一些基本小常識。同時告知建立此微信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患者的延續性健康教育和溝通交流。
1.2.3 建立群管理制度:群主為專科護士長,專科護士長根據群成員多少選擇群管理員,群管理員一般為糖尿病專科護士及專科醫生,群管理員進行分工,每天定時不定時的查看群消息并選擇群置頂以免遺漏任何消息,群內禁止發送與本疾病無關的鏈接。
1.2.4 教育方法:群主(專科護士長)每天排班,每天安排一名糖尿病專科醫務人員為群管理員,在線負責解答患者的任何問題,患者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你想了解的問題并得到解決。群管理員在餐前@所有患者溫馨提示用藥時間到,管理員對所有患者的病情要基本了解并根據其疾病的特殊性給予指導意見。指導病人定時監測微量血糖并登記在冊,以便主管醫生對其血糖控制情況進行了解并指導患者用藥,達到醫患隨時溝通。
每周組織一次疾病的相關知識講座,內容可以聽取患者的意見來選擇相關內容,時間一般定于下午,因為下午人們比較有時間相對在線的人群多一些,也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來選擇宣講時間,授課的專科人員以文字,圖片,語音的方式相結合來進行講解,課題做到簡單、易懂、實用,時間一般掌握在15分鐘以內結束。授課過程中注意與患者的溝通并對提問進行解答不是一味的傳送自己的內容。
群宣教的內容一般圍繞糖尿病治療新進展,患者的心理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和藥物指導和病情監測來進行宣教,做到內容真實有效,對患者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討論
1.通過建立微信群可以促進醫務人員與病人的有效溝通,醫務人員利用微信將宣教的信息和內容上傳至微信群,家屬可以通過手機利用碎片式時間隨時學習,避免住院期間的低效溝通,口頭宣教及書面宣教的弊端。
2.宣傳內容多元化有助于加強宣傳效果,普及糖尿病的醫學知識,微信群的建立有助于對醫學知識的推廣減少醫患間醫學知識不對稱的差距,提高醫患間的不對稱差距,提高醫患間的溝通效果。
3.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對我院的滿意度,采用微信作為溝通工具,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脫離醫院特定場所,以朋友及親人間的溝通方式,讓家屬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與照顧,融洽了醫患關系,提高了滿意度。
4.微信平臺具有低成本優勢,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對醫學知識的要求不斷改變,微信群的建立,避免了書面宣教更新內容重新制作帶來時間和金錢成本,而且微信使用本身是免費的,產生的上網流量費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對于家屬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小結
通過微信群的建立,對出院患者進行統一的延續性教育能很好的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傳送,能及時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實際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并及時進行指點教育及復診提出意見和建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對我院的滿意度,促進了醫務人員與病人的有效溝通也有助于醫院的宣傳推廣。
參考文獻
楊曉波,陳娟紅,全殷殷.微信平臺在ICU患者家屬宣教中的應用.當代護士,2016,06:138-140.
尹麗芳,系統化健康教育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相關知識及血糖控制的影響.當代護士,2016,03:90-92.
張申秀,孫新,戴儉慧,秦國芳,王利.糖尿病健康模式的進展.臨床護理雜志,2011,08,10(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