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 要:文言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立足點,而提高文言文自學能力,有三種重要訓練方式,一是誦讀訓練,二是通意訓練,三是感情明理訓練。這些方法注重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興趣,始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實現文言文教學在文字、文章、文化三方面目標的落實。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誦讀;通意;感情明理;自學
一、誦讀訓練
文言文課堂不能只有討論,更應有朗朗讀書聲,那么,對課文的朗誦訓練就可以作為一個主要教學形式,常見的有自由讀、流式朗讀、聽示范朗讀、齊讀、反復讀等。筆者還運用了一種效果良好的朗讀法——斷句式朗讀,即將課文的標點符號抽掉,將無標點的課文給學生做斷句式朗讀訓練,此種方法對文言語感的培養很有裨益。例如,把《項脊軒志》第三段的標點全部抽掉,讓學生對無標點的語段進行朗讀訓練,不僅要求流暢,還要求聲情并茂,這樣對課文語言及感情的把握就特別深入了。
背誦是增加語文積累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文言語感的形成,需要學生積累一定的文言語言形式,背誦可以促進文言語言的內化。但現在背誦常被扣上死記硬背的帽子,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重理解,輕記憶”的現象,這種忽視積累的教學造成學生思想的貧乏和語言的無味,這其實是違背語言學習規律的。但背誦訓練也不能放任自流,古代私塾的誦讀過分強調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內省和體驗,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也會導致效率低下,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由于文言文對背誦的要求會更高些,教師應將學生的課外自背與課內科學指導相結合,讀準字音、句讀,正確理解詞意、句意、文意,讀出文氣,采用多種形式的背誦法,比如采用提示背誦、接龍背誦、表演式背誦、難句背誦等方法,增強學生背誦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
總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文言閱讀實踐。學生不誦讀,遠離書本,就會抹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感培養、對文本的感悟就無從談起。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也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二、通意訓練
通意訓練的目的是正確理解詞意、句意、文意,簡要概括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感情主旨等。通意的第一步是課前口譯標注式自學課文,文言文口譯標注式自學法的基本要求是,每學一篇新的課文,都要逐句逐字地口譯全文(篇幅長的文章可以拆分為數次進行),用規定符號標注已理解的和還不理解的語言點(包括重要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式等各種文言語言現象)。當然,這種方法雖然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也會產生相應的問題,如學生口譯錯誤而不自知,重點文言語言點視而不見,等等,所以課堂研討環節就要糾偏,一是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班級討論交流的形式糾偏;二是老師要落實重點文句的掌握情況;三是要引導學生整理文章層次,從整體上理解好文意。例如,課堂列出重點詞句讓學生分析,讓學生寫出《項脊軒志》一文的結構圖,并輔以具體內容的復述訓練等。
在文言學習中,由于詞匯生僻、文法復雜,學生往往有句無文。教師在課堂訓練中,要讓學生緊密聯系語境,樹立文章整體觀意識,體會層次變化、前后呼應關系,理解作者文章構思的匠心。教師要在導學設計時將這一塊內容作為討論的重要部分,讓學生充分交流,增強文本意識。
三、感情明理訓練
錢夢龍老師認為,“文言文教學還必須樹立一個觀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傳統文言文教學,既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做接受的容器,又多局限于字詞講練,使這些經典失去了最為可貴的情感和思想魅力,接受傳統文化遺產的目標也難免落空。學生面對文言文,自然就產生厭倦心理,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在文言通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喚醒學生的生命精神。
例如,在教學《項脊軒志》一課時,要理解作者以平淡自然之筆,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敘事抒情,其中既有年青時刻苦讀書、怡然自得的樂趣,更有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學生要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分組討論作者悲喜的原因,理解悲喜的情感,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觸摸,通過對文字的細讀與揣摩,進而體悟作為一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如能辨析“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的悲劇感,“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母親言語背后的深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中對妻子含蓄的懷念等。在課堂組織上,可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分析,鼓勵他們從自己的視角去解讀文本。
總之,文言文教學,誦讀、通意、感情、明理,這是尊重文言文文體特點及學習規律的四大塊內容,實際上也是對文言文三維目標文字、文章、文化的落實。“必須對傳統的‘先講后學的基本順序進行徹底變革,變‘先講后學為‘先學后教。”與傳統教學的不同在于,這四部分內容都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興趣,給予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始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學文言的能力,實現有深度的“多學”。
參考文獻:
[1]張必錕.學文言非誦讀不可[J].中學語文教學,1997(6).
[2]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