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崔海濤
“沒有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供銷e家農資農服事業部總經理王梁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這樣說。今年5月份,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組織)正式成立,包括中農控股、山西農資集團、湖北鑫湖等8家企業成為副理事長單位。在無人機大聯盟的發展規劃中提及:通過完成農業機械的智能化來推進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從而真正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那么無人機大聯盟的成立和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到底有什么內在的邏輯關系呢?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具體施肥、打藥等生產環節,農民依然用“大概”“差不多”的思路去做,沒有達到精準化,這使得農業化學投入品浪費嚴重。同時,傳統的人工植保方式已不能適應逐漸集約化的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需要,“機器替人”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植保環節機械化率低于 2%,植保機械以手動和小型機(電)動噴霧機為主,其中手動施藥藥械、背負式機動藥械分別占國內植保機械保有量的 93.07%和 5.53%,拖拉機懸掛式植保機械約占 0.57%。由此可見,植保機械化率遠遠低于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也低于機耕、機種、機收水平,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最大的短板。
基于此,今年4月10日供銷e家召開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啟動會,并于今年5月正式成立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組織),首批招募示范縣34家。截至目前,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在黃驊、威縣、南皮、環縣、敦煌、鄆城、西安、鎮賚、湯原、玉田等地開展了縣域啟動會。
無人機大聯盟的成立到底能為我國農業植保機械化率以及農業生產帶來怎樣的改變?王梁告訴記者:“聯盟是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將會給合伙人提供一套運營體系,包括聯盟機制的研究、合伙人政策的制定、無人機運營支持等,從而實現全國供銷空中作業一張網。”
他表示,現在進行無人機植保作業的企業也不少,但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運營艱難。據他分析,首先是個體購置無人機的成本過高,使得很多人望而生畏;其次是運營成本高,在很多地方的無人機作業時段也就兩三個月,但是無人機的維護、工人工資等卻是全年性開銷,這推高了無人機運營的成本;再次作業量有限,現在都是統防統治、政府埋單,個體企業飛機數量有限、飛手有限、對禁飛區無法合理把控等因素,使得這些個體企業無法完成政府訂單;最后農藥購置成本偏高以及作業效果無法保證等也制約著個體無人機植保企業的發展。
而無人機大聯盟的作用就是要解決運營的問題,使得無人機作業能夠快速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的需要。首先該聯盟在業務模式上實現“農業眾籌+合伙人”的制度,采用眾籌模式后,一架飛機分為三股,其中縣合作人一股、種植大戶一股、飛手一股,這樣既找到了業務合作人,資金壓力和業務壓力也迎刃而解。
其次,規模效應增加了談判的籌碼。王梁說:“聯盟目前有34家成員單位,每家成員單位如果購買10架飛機的話,那么我們就有340架飛機,那我們就是中國最大的無人機企業。以此為資本,我們就可以和大型種業企業、大型農場、政府等來對接,那么我們拿到的任一作業訂單都可能在30萬畝以上。”通過這種大面積的作業,我國的植保機械化率無疑可以大大上升,無人機的使用率也會大大增加。
再次,實現精準化作業。在王梁的電腦里,通過無人機中控系統后臺,記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哪架飛機正在進行飛防作業、在什么地方作業、要完成多少畝,這些在后臺上顯示得一清二楚。王梁說:“飛機一開機,就自動連接到我們的后臺系統,我們就可以監控它作業的真實性。”同時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地域,該聯盟也制作了相應的作業規范,使得作業效果達到最優化。
通過這幾方面的努力,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正在推動我國植保機械化率的提升,從而提升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

聯盟是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將會給合伙人提供一套運營體系,包括聯盟機制的研究、合伙人政策的制定、無人機運營支持等,從而實現全國供銷空中作業一張網。
——王梁
一架架小小的無人機的背后是龐大的網絡技術的支撐,通過無人機的嵌入,可能是搜集農業數據、組織農業有序高效生產的有力武器。
“我們供銷e農馬上上線,屆時用戶將在這個平臺上下單購買飛防服務,這些交易數據可以和作業平臺的數據進行匹配,以確保農業作業的真實性。以這些數據為基礎,我們將建立農產品檔案,從而讓消費者清楚地了解農產品的安全性。”王梁說。
也就是說,通過數據跟蹤,可以確定某一批農產品是如何進行田間管理的,包括在什么時間完成農藥的施用、用的什么農藥、用了多少農藥等信息都會被標注,消費者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判斷農產品是否安全。
當然王梁和他的團隊還有更深一步的想法。“我們以后開發的供銷e農除了嵌入我們聯盟的無人機外,還將吸納社會上的無人機,我們還將通過機械跟蹤器的研發對普通農用機械進行改造,也把它們納入到我們供銷e農這個軟件當中來。那么未來的供銷e農就像我們目前使用的打車軟件一樣,只要打開軟件就知道周圍有多少無人機、拖拉機、收割機等可以使用,用戶直接下單就可以購買相應的服務。”
通過對普通機械的智能化改造,一張以農業機械為對象的物聯網正在鋪開,機械的作業數據、交易數據會隨之生成,農業種植的信息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正如王梁所說:“我們通過數據對農業實現管控,推進農業生產的組織化,這樣才能使我國農業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