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解讀是初中生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它是學生深入理解作品情感,體會語言表達精妙的重要能力,影響著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文本解讀教學上存在問題,阻礙了學生解讀能力的發展,教師如何緊扣文本教材,找出根源性原因,進而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誤區分析;有效對策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不再是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開始在教學形式上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理念上存在著認知不足的問題,導致其在文本解讀的內容教學上存在著一定的教學問題,為了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改觀,本文通過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及對策展開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
一、 當前初中文本解讀上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我國當前的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第一,在文本解讀的內容上,其形式過于教條化,也即是教師按照考試模式,來為學生進行答題機構的講解,像“情景交融、烘托文章中心”的講解模式層出不窮,妨礙了學生文本解讀思想上的開放性特點,也導致了誤讀、錯讀問題的出現。第二,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未展開有效的引導,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了解,解讀過程中有些內容已經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所以在當前這種文本解讀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文本解讀模式十分重要。
二、 改善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有效對策
(一) 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進而提升語文成績,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語文閱讀的習慣。首先,教師應當做好閱讀前的工作安排,提前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時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并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通過循序漸進地閱讀,學生自身對文本更加熟悉,再經過小組探討和老師的引導補充,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感,從而提升語文文本解讀的能力,進行高質量的閱讀。
眾所周知,好的切入點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核心,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如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散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揣摩散文的象征性意味便是本課重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從白楊的“枝”“干”“葉”等描寫概括白楊的形象,最后綜合起來,再探討白楊的象征精神。學生不僅容易理解,并且在此過程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或者仿寫等方式,讓他們能夠深入體會散文的抒情特點,從而對文章把握更加全面。通過這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完善的文本解讀策略。
(二) 積極與學生進行文本交流,彰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學生如同初生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其不同的顏色。對于語文文本解讀也一樣,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各異,對文本內容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教師應該積極的去了解學生對本文內容真實的見解,倡導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體現思想的多樣化。懷著尊重的情感,真誠的傾聽學生們的真實情感,基于學生正確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老王》時,很多學生對于“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感到認同,認為現實中很多遇到老王這種年紀大、田螺眼、面如死灰的單干戶,也會敬而遠之,不會選擇坐他的車。按理說,學生這種“利己”的思維并沒有錯。但是,這也是造成當前社會冷漠的原因。為了使學生們感受到老王的獨立、不易、孤單,教師可以積極的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設身處地的站在老王的角度思考,面對生活的艱辛、晚年的凄涼,老王內心的強大與頑強。引導學生站在一個正確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三) 運用情景教學,強化學生文本理解能力
情境教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們的推崇。教師利用有效的手段,創建出一個溫馨、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能夠融入教學氛圍中,更加有效地理解了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一個有趣、生動的情景中,更加深刻的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
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木蘭詩》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授課開始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花木蘭》的剪輯片段。利用多媒體的手段,使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再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有效的把握整體教學內容,并且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和諧的氛圍下進行文本理解。
(四) 縱觀文本整體,提升學生語文感知能力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積累量相對較少,導致了古文的學習成為初中文本教學中的難點。為了能夠使學生增強語文的感知能力,實現穿越千年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的志趣與文采。教師必須要立足于整體文章進行情感把握,使學生通過文章的整體,感受到偉大古人賦予文章中的情懷。
初中語文課本中,涉及很多古文文本。初中古文教學是夯實學生古文知識的基礎,更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學習《傷仲永》時,教師在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內容解析的基礎上,應該更加重視學生對古文整體情感的把握。教師可以主動引導學生“在《傷仲永》中,大家了解到了什么?”“小時候聰明,長大不一定成功……”“是的,你理解得對,如果在仲永想學習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仲永學習,而不是利用仲永到處祈求錢財,仲永的結局會是什么樣呢?”通過學生的感悟,以及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能夠通過文章整體來感悟文本的含義。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文解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前語文閱讀解讀教學中,學生缺乏教學主體地位。單一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文本的過度肢解,學生不能縱觀全文,把握文本情感。眾多教學誤區,導致了學生文本解讀能力較差。教師應該在教學課堂中,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合作,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的利用新型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效率。引導學生根據文本整體進行思想,以便于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情感。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切實的提升語文文本解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瑞琴.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淺談[J].文理導航(下旬),2011(1).
[2] 雷萃.現今中學語文課堂中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王曉慧,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通化縣石湖振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