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田 丁衛杰 劉靈芝
工匠精神的精神實質為目標明確,心無旁騖;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尊重規則,努力創新。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都與“工匠精神”的培養息息相關,當然為大學生未來成才提供了軟實力的支撐。京津冀一體化對于多層級、高品質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弘揚尊師重道,回歸言傳身教;強化制度約束,感受文化熏陶;借助地緣優勢,加強合作交流;要作為駐保高校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徑。
李克強總理早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及“工匠精神”。而后“工匠精神”便成一躍成為我們熱議的話題。“工匠精神”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目前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召喚。“工匠精神”的弘揚,對于高素質大學生的培養提出的了明確的目標。保定高校要為京津冀一體化與雄安新區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工匠精神”的精神實質
“工匠精神”在學界并沒有達成一致的定義,但是對于其精神實質的剖析一直都有探討。
“工匠”的原意是有技藝特長的匠人,而后詞義進一步拓展為專注于某一專業領域、或者針對這一領域鉆研與創新過程的忘我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完成每一個環節的人。對于“工匠精神”的精神實質的把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目標明確,心無旁騖。對于該項工作任務有科學、系統的理性認識,能夠從理性的判斷分析上升到感性的全身心投入。目標明確具體,職業認可度高,自主驅動力強,能夠以高度專注的良好狀態來完成工作。對于個人的專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普普通通的工作要做得更好,困難重重的工作要勇于攻堅。要求個人能夠以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關注工作完成的細節處理和整體質量,摒棄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避免被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所腐蝕。注重速度與質量的平衡,保證效率的同時,更要追求高品質。尊重勞動,能夠正確看待精力投入多少與產出成果質量的關系。
尊重規則,努力創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尊重規則是“工匠精神”塑造的前提與底線。做事的底線與做人的底線都體現在“工匠精神”之中。法律法規、行業標準、規章制度都是對匠人工作做事底線的明確要求,既要能夠沉浸其中也要明確底線不可觸及。勤勤懇懇、不虛偽、不欺騙、辛勤勞動都是“工匠精神”對匠人最起碼的要求。“工匠精神”帶來了規范的秩序,良好的信用環境。尊重規則并不意味著抱守殘缺,“工匠精神”其實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復性操作。當前我們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匠精神”對于某項工作的高精尖要求本質上就是創新驅動,要沖破思想牢籠,拓寬思維,努力創新,踐行“工匠精神”,為一項工作傾盡畢生的才華與心力。
京津冀一體化對于多層級、高品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京津冀藍皮書自2014年發布至今,京津冀區域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重整與融合,都在不斷加強與提升,力求能夠緩解北京的壓力,承擔起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重任。因此,多層級、高品質人才已經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迫切需求。
大規模的產業合作與技術輸送,制造業轉型升級期待“工匠精神”重振。北京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產業合作和技術輸出為主要方式,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和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行業通過專業化分工而將產業鏈向外延伸到包括河北在內的地區。(顧鑫.求解京津冀協同之難:京、津是否愿意犧牲局部利益[N].中國證券報.2014.3.31)根據京津冀一體化的整體布局,三地制造業的協同發展發展定位略有差異,短期內要考慮就業吸納能力,而長期來看仍是發展高技術含量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由此形成了不同就業彈性,多層級技術復雜程度的人才需求。因此對于駐保高校提出了培養新型人才、特色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時也為的培養多層級、高品質人才提供了大環境。
“工匠精神”的精神實質:目標明確,心無旁騖;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尊重規則,努力創新。大規模的產業合作與輸送、制造業轉型升級都在呼吁“工匠精神”的重振。匠于心,品于形,是否具備“工匠精神”,正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所急需的高品質人才的判斷標準。
高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義
“天眼之父”南仁東選擇天文沉醉其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完成了幾乎遙不可及的“天眼”重任。斯人已逝,精神留存。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將持續領先于世界二十年。他這份執著追求,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為大學生點燃了“工匠精神”不滅的火種。
“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誠信”在本質上正是與“工匠精神”契合的。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勢在必行。各行業、各領域的勞動者都應該秉承“工匠精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怕寂寞、遠離誘惑,頑強拼搏、奮勇爭先,都將會推動我們的工作水準不斷上升,能夠真正的服務于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
“工匠精神”與高校培養人才目標一致。“工匠精神”是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精神教育的重要范疇,它是對事業的終極追求的信念和態度。《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曾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專業專注、注重細節、追求卓越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靈魂。無論是研究型、專業型還是應用型高校都應將“工匠精神”培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制高點,回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緊抓專業特色和區域需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培養一大批適應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多層級、高品質人才。
“工匠精神”為大學生個人成才提供支撐。大學生在個人成才的道路上必須具備兩種實力:一種是硬實力,即具有的理論知識水平、實踐技能水平;另一種是軟實力,主要指其具有的職業精神。(李進.工匠精神當代價值及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27-30.)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技大學時,曾提出期望現代年輕人在學校要心無旁騖,學成文武藝。即為發揚“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轉換為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從而練就真本領。“工匠精神”是大學生未來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個人全面發展需要“工匠精神”提供重要支撐。
保定高校如何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品質人才
第一,弘揚尊師重道,回歸言傳身教。
師道即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教誨。從最早的精于手工制造的工匠,衍生出了更多門類的工匠,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工匠們完成了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各行業都有千古流傳的供奉“祖師爺”的習俗,農業奉后稷,裁縫業尊軒轅氏,蠶絲業奉螺祖,釀酒業尊杜康,竹木泥瓦匠奉魯班,教育尊孔子,商業供范蠡,中醫奉扁鵲、木匠尊魯班等等。尊師重道的傳統中體現著“工匠精神”所倡導的職業精神與職業素養。尊師重道與“工匠精神”一直傳承至今。弘揚尊師重道是“工匠精神”傳承的前提;回歸言傳身教,才能讓“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言傳身教必然要求高校教師的言語表達與行為舉止,言行一致。高校教師有責任讓高校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甚至是適應社會,但絕不能將各種吸引眼球、令人咋舌的所謂行業潛規則作為授課的核心內容,而偏離了高校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教師更需要對社會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并向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信息,對于高校學生真正領會“工匠精神”與積極向上的姿態步入社會至關重要。也更要做到高校教師的言與行一定要一致,要講“工匠精神”,就要對“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更要親身踐行“工匠精神”。沒有高校教師言行一致的言傳身教,“工匠精神”只能是高高在上的空殼。學生們無從學習也無從效仿。
高校教師要對于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可與責任感。高校教師因專業差異都有各自關注的專業領域,當然對于學生就業行業、職業的有深入系統的認識,對于京津冀一體化環境下行業的主要專業發展方向與職業素養培訓。而且我們從事的是教育職業,因此“工匠精神”絕不僅限于對于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究,更要有教師職業“工匠精神”的踐行,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教師職業的責任感表現為對于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以學生為中心、毫無保留的付出。教師職業本身就是需要用“勤奮”和“無私”去澆灌的,所有的從事教師職業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
第二,強化制度約束,感受文化熏陶。
這種“工匠精神”的傳承完全依賴于口傳心授,形成類似于古代師徒關系的一種效仿。
教育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高校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如此。口傳心授一方面是傾耳聽另一方面是操作習得,而且口傳心授的過程中體現了出教育的過程與結果并重,有不可替代的“留白”的作用,是任何網絡視頻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都無法實現的。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給了學生心智與經驗成長的時間。
要以制度約束的方式來規范高校“工匠精神”口傳心授的過程。密切師生面對面的交流,精神力量的指引高于技術性操作。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先進典型展演與宣傳、職業能手競賽等都可以作為“工匠精神”宣傳引導的手段。明確規定職業道德實訓與職業素養實訓的評分標準量化,學生實訓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確,即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目標。同時,落實到學生獎懲制度方面,鼓勵學生在未來就業領域進行高精尖的傳承、突破與創新。形成高校學生學習“工匠精神”,專業奮勇爭先的局面。
第三,借助地緣優勢,加強合作交流。
高校與用人單位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實訓基地的穩定。高校源源不斷地向相關用人單位提供相關專業實習生,可以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庫,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真正的行業一線,耳濡目染,操作實踐,領悟體會“工匠精神”。
京津冀一體化推進與雄安新區的建設,集聚了大量的優秀企事業單位,駐保高校一定要充分把握有利時機,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
學生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輔助工作,一線工作能夠有助于學生消化已有理論知識,大量的動手實踐所習得的經驗是理論知識所無法替代的。因地緣優勢的大量的企業外包服務具有專業性強、周期性強的特點,與大學生實訓不謀而合。因此,借助地緣優勢的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對于雙方來講都是互利共贏的。
倡導“工匠精神”,大力宏揚“工匠”精神,這既是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精神支撐,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必須的。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在“工匠精神”的指導下,他們必須不斷增強勞動意識,提倡勞動,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力求完美,勇于創新,追求完美,堅守胸懷,踏踏實實,釋放青春勞動的激情。它展示了青春的價值,創造了無愧于時代的飽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