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紅
摘要:數學作為初中生基礎學科,在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特殊學生來說,學好數學遠比正常學生難度大。因此對特殊學生采取個別化教學是特殊教育教學的本質意蘊,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在目標設定、情境引入、內容探究、鞏固測評、課后作業中適時運用個別化教學的理念,為每位聾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創新合作。
關鍵詞:聾校;初中數學;個別化教學;措施
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并選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發展的教學模式。以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特殊學生數學個別化教學提出一些自己的對策。
一、授課時利用不同的教學材料,實現個別化教學
(一)用貼近生活的材料,引發聾生自主學習。
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的時候,讓聾生說出生活中的圓,盡量讓不同的聾生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參與進來,如呼啦圈、杯底、雙面膠、一元硬幣、滾鐵環,這些學習材料對于聾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聾生會由衷地認為數學就在身邊。每位聾生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生活體驗自主地去發現有用的學習資料,并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只有每位聾生自主地學習,個別化教學才能真正落實,得到切實的保障。
(二)用具體真實的材料,引導聾生自主探索。
認知發展理論創立者皮亞杰認為,兒童智慧、思維的發展是通過兒童主體的認知結構從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經驗之間的同化和順應活動而實現的,只有使兒童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
聾生的個體差異使得他們獲得知識的方式不一樣。在《利息》教學中,提前讓聾生通過網絡或其他方法收集當地有哪些銀行,上課前一天讓聾生去銀行取一張“存款憑條”,并嘗試填寫存款憑條。授課當天,教師帶領聾生到銀行進行實地教學,了解了國家規定的利率,并親自進行存款操作。這樣不僅讓聾生有了生活的體驗,培養了聾生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理財的能力,也豐富了上課的材料,從而進一步引導聾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主動學習,獲得發展。
(三)用種類齊全的材料,引導聾生確定研究對象。
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以對象性關系的確立為前提的,而主客體對象性關系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即活動客體(對象)并不是自發地進入主體的對象性關系和活動領域,而是由“我”即個人主體決定的。學習材料種類相對齊全為聾生有選擇地確定研究對象提供可能,為積極地開展探索研究活動賦予了條件和意義。聾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選擇性,突出地表現在對學習對象(客體)的選擇上。聾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活動,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到學習手段,無一不是選擇的結果;從學什么到怎么學,也無一不是選擇的過程。聾生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選擇的,都要進行過濾、篩選和優化組合。教師為聾生制定和選擇的學習材料也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的。
(四)用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聾生渴望自己成為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當自己的觀點和集體意見不一致時,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想法的強烈欲望。因此,在學習材料的準備和選擇上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最近發展區中的學習任務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例如在《全等圖形》教學中,讓聾生找出其中有多少種全等圖形。這樣稍高于聾生原有水平的學習材料的呈現,激發了聾生學習熱情,充分展示個性思維火花。通過教師引導,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二、課堂探究中求異,各自發展,各顯所長
成功感是增強聾生學習自信心的最佳心理體驗,是人們學習知識的最大誘因。聾生有過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產生學習激情,推動學習不斷深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為每個聾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例如在數學教學中不少例題有多種解法,教師就要鼓勵聾生多動腦筋。但有的聾生想出的辦法比較煩瑣,中等以上的聾生想出的辦法就簡便一點。這時教師不可以一味強調中等以上聾生的辦法好,其他同學的辦法不好,而是要肯定各種正確方法,強調聾生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鼓勵他們掌握多種解題思路。
三、家校協作密切化
特殊學生的家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積極型,希望孩子能通過努力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另一種是消極型,認為孩子存在先天缺陷,無論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能在教師和學校的“看管”下平安長大也就可以了。教師應當努力成為家長的知心人,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和現實困難,幫助他們掌握與教師協作的方法,共同幫助學生進步。可以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第一,開設家長微課堂。以微信為平臺,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溝通情況;推薦一些關于特殊教育的文章,幫助家長不斷提升理論水平,掌握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發布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提示家長帶領學生預習和復習。第二,鼓勵家長走進課堂。筆者向授課班級內的家長提出邀請,請他們走進校園,熟悉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環境,進入教室感受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孩子共同成長和進步。第三,與家長“鴻雁傳書”。筆者以學生的作業、日記、試卷為媒介,在上面記錄學生的“閃光點”,寫下對孩子的期許,提供一些學習的技巧。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大部分家長會寫一些語句來回應筆者,教師和家長之間涌動著一股脈脈溫情。通過努力,筆者構建了一個由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協作系統,為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發展提供助力。
四、結語
個別化教學關注個體的完善與發展,是一種適用于特殊教育的有效教學方式。由于受主客觀因素制約,個別化教學在特教學校的實施存在一定困難,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因此,作為聾校初中數學教師,在對特殊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在班級分層基礎上開展個別化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彈性化、教學內容生活化、學習評價多元化、家校協作密切化。
參考文獻:
[1]趙亞麗.聾校初中數學個別化教學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16,(06)。
[1]楊憶.聾校初中數學個別化教學的有效路徑[J].現代特殊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