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民主、獨立的法寶,是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理論依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意義和目的不同,本文對統一戰線的發展過程、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統一戰線;歷史意義;現實意義
引言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戰爭時期的制勝法寶,和平時期的發展策略。統一戰線的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賦予不同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豐富和完善。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內容主要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新時期的國情、世界形勢不斷發展的理論。隨著國家不斷繁榮發展,統一戰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多起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但是統一戰線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一、統一戰線的理論及發展
統一戰線的含義從廣義上來說,值不同的社會力量、社會階級、正當、集團、民族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同盟。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不同社會政治力量聯合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聯盟。從狹義上來說,統一戰線特指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達到實現共同目標的目的。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統一戰線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歷史使命。
最早開始提出統一戰線的是在1848年,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是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的萌芽。隨后,列寧在對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理論進行了深化和升華。我國最早提出統一戰線思想的人是毛澤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目的不同,建國前分為三個階段:大革命時期是為了民主聯合戰線,土地革命時期是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時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國后有兩個階段:解放戰爭時期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和如今的向社會主義轉變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統一戰線的歷史意義
統一戰線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新中國建立前后,五個階段的不同歷史背景下的責任與意義。首先是1921年至1927年之間,這段時間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是在陳獨秀提出的聯合抗戰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在其他不同場合,毛澤東、蔡和森等黨的領導人也提出統一戰線的概念。在北洋軍閥的剝削壓迫,中國共產黨為了尋求出路的背景下提出的,此次統一抗戰聯合主要是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等無產階級聯合,主要活動目標是反帝反封建運動。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統一抗戰,實現了民主聯合抗戰戰線,推動了中國的革命進程,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
第二次統一戰線是土地革命時期,從1927 年至1937。土地革命時期主要聯合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非勞動者一起組成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在長期的艱苦抗爭過程中,農民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廣大農民的生存問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措施,首要的事土地革命政策,促進了工農聯盟的建立,為今后中國革命打下了群眾基礎。
第三次統一戰線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從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大肆入侵中國,民族危機大大加深,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全國各個階層統一戰線,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國民黨等全體愛國同胞。形成了全民族的大團結,在各個民族、階層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民族戰線牢不可破,不斷壯大,最終實現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四次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全面內戰爆發,從1945 年至1949年。蔣介石為了謀取抗日戰勝的勝利成果,發動了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民族、民主階級、黨派、團體、華人華僑等愛國分子,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的獨裁政治,形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促進了新中國實現統一,刺激了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與發展,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
第五次統一戰線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從1949年至今,社會主義轉變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愛狗統一戰線,將統一戰線的思想進一步加深與應用。明確了新中國建立之后,國家的發展方向與方針任務。實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協作,完善了中國共產黨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聯合了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愛國同胞、華人華僑,共同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調動全部力量,團結全部階級,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與社會主義改造事業。
三、統一戰線的現實意義
在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思想對社會主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統一戰線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成中,需要協調各個階級的利益,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和諧,在快速發展的21世紀,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在收入、社會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存在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導致不和諧產生,統一戰線政策就是通過對各個階層人士的需求和意見處理,制定出符合最廣大人民需要的政策和方法,合理有效的調節社會不平衡,化解各個群體之間的矛盾,促進全體人民的和睦相處,共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第二,統一戰線促進物質文明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實現共產主義,因此需要充分調動全體成員的積極性,團結全部力量,增強社會創造力,從而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進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統一戰線為各個階層的成員提供了可以交流學習的機會,包括工人、學者、科研人員等,共同協商,激發創造力與潛力。不僅可以為社會主義獻計獻策,還可以吸引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經驗,研發新型產品,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提高。
第三,化解民族沖突,實現祖國統一。統一戰線的本質是團結可以團結的全部力量,孤立敵人。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穩定,穩定的社會局面有助于發展社會經濟,團結各民族團體,化解民族矛盾。統一戰線通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聽取少數民族的發展建議,促進全國各個民族的共同繁榮。并且,在實現統一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為港澳臺同胞實現自治提供了支持,堅決抵制臺獨,促進兩岸民族和諧。
參考文獻:
[1]賈軍喜.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發展實踐及其現實意義[J].文史博覽:理論,2015(5):32-34.
[2]黃騰華.中國共產黨統戰文化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3-14.
[3]肖衛東,戴朝護.和諧:中國共產黨統戰工作的哲學依據[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4):6-9.
作者簡介:司永慧,1984年4月出生,女,漢族,遼寧丹東人,中共丹東市委黨校,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統戰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