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流行曲歌壇出現(xiàn)了一股“中國風”,歌詞充滿古典韻味,旋律純凈動人,有中國式的獨特美感。其文化淵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音樂文學,尤其是宋詞。宋詞是“倚聲填詞”、應歌而作的特殊文體,可看作當時的流行歌曲。從審美特征和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比照,可以發(fā)現(xiàn)宋詞在許多方面對當代流行歌曲都有影響,對宋詞的深入領會和探究,將對流行歌曲未來發(fā)展方向起到引導作用。
關鍵詞:宋詞;流行歌曲;審美特征
作者簡介:鞠辛陸,山東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2
一、當年新詞,天下詠之
宋代城市文化發(fā)展興盛,市民階層的音樂文化消費需求不斷高漲,歌妓走向社會化、商業(yè)化,這是宋詞繁榮的溫床。詞合樂而作,注定也要靠音樂傳播。彼時唱詞表演“獨重女音”,在宋詞中多處可見對歌妓的描寫:
青春才子有新詞,紅粉佳人重勸酒。(歐陽修《玉樓春》)
愛把歌喉當筵逞。遏天邊,亂云愁凝。言語似嬌鶯,一聲聲堪聽。(柳永《晝夜樂》)
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李方叔《品令》)
詞人倚聲作新詞,借著歌妓的檀口皓齒、絲竹管弦傳唱于市,滿足了人們娛樂消遣的需求的同時,作品也得以廣泛傳播。這種一開始為文人所輕的文學,插上了音樂的翅膀,以其通俗性、娛樂性、市民性,自民間傳播到士大夫階層,逐漸成為最為流行的音樂文學。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突破文學等級觀念的桎梏,宋詞這一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其實也是那時候的流行歌曲。彼時與當代的流行歌曲都是音樂文學,具有可比性。從審美特征角度進行兩者的比對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當代流行歌詞的創(chuàng)作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宋詞的身影。
二、詞之腔調(diào),古今俱美
在唐宋時期,詞的所依之聲是燕樂,但由于詞樂失傳,那時的曲調(diào)我們很難再聽到了,但詞的音樂美卻始終凝結在文本中,它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之多變、聲律之精密、押韻之豐富上。
詞被稱為“長短句”,其句式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應有盡有,體制上進行了片、段劃分,既有靈巧輕便的小令,又有曲折委婉的慢詞,極盡參差變化。例如《楊柳枝》本為七絕的形式,每句后都接一個三字句,更便于歌唱。“參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長短之句以成章,復重而為雙疊,演而為長慢”,詞打破了唐代以后近體詩齊言體的凝重單調(diào)結構,創(chuàng)造了錯綜復雜、搖曳飛動的形體美感;煩促相宣,短長互用,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更有韻律美。
其次,詞作為合樂文學,講求協(xié)律美聽,所以詞人在填詞時,既要“和之管弦”,又要“付之歌喉”,對聲律美的講究便有了更多需求。李清照指出:“蓋詩文分平側(cè),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這樣才能字字精切、聲聲清圓,使歌詞與樂律達到契合無間的藝術境界。
再者,詞同樣講求格律,也需要押韻。不同的詞調(diào)自然有不同的押韻范式,如何押韻要由詞調(diào)詞腔的音樂曲度和音樂段落確定。但不同于近體詩的一韻到底,大多數(shù)詞調(diào)的押韻都很靈活,可換韻、可多韻、可數(shù)部韻交協(xié)等等,豐富靈活的押韻方式也增強了詞的美聽感。
劉永濟先生在《詞論·通論》中對詞的音樂美特性做出了這樣的描述:“一調(diào)之中長短互節(jié),數(shù)句之內(nèi)奇偶相生,調(diào)各有宜,雜而能理,或整若雁陣,或變?nèi)粲锡垼蛩槿裘髦橹弑P,或暢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準氣以位辭,可謂極錯綜之能事者矣。”“故詞之腔調(diào),彌近音樂。其異于近體而進于近體者,在此;其合于美藝之軌則而能集眾制之長者,亦在此。”多變靈活的句法,精嚴多樣的字聲配合,加上豐富多彩的韻聲韻位變化,詞的音樂美抵達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新的境界。
詞的長短句形式和復雜多變的格律講究,與詩相比,更適于配樂。雖然古今變遷,詞之文本的音樂美要素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為現(xiàn)代人將它重新配樂歌唱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詞中蘊含的詩情雅韻又恰能滿足當代許多聽眾的審美嗜尚和心理需求,許多作曲人選擇了為經(jīng)典詞作用現(xiàn)代音樂譜曲發(fā)行。
例如姚貝娜的《菩薩蠻》,王祖賢的《聲聲慢》分別是對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重新譜曲。作曲家對詞作深透的理解加上歌唱者輕柔內(nèi)斂、細聲曼語的演唱,歌曲中營造出的哀婉氛圍與感傷情緒和詞人的創(chuàng)作款曲融會貫通,收獲了一片好評。鄧麗君《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中收錄了多首經(jīng)過配樂的唐宋詞名篇,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柳永的《雨霖鈴》,辛棄疾的《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等,被評為“十張最適合在夜晚用心聆聽的專輯”。這些實例依靠著與宋詞原作藝術風格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一致,搭配更加現(xiàn)代的旋律,得到了聽眾對古詞新唱這種做法的審美認同,都成為了中國風流行歌曲的典范想要證明之作。
三、詞之深情,古為今用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詞由于限于篇幅,要求“言簡義豐、混融蘊藉”,再配合著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往復回旋的旋律,能夠委婉生動地表達出細微復雜的心理情緒,“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張先《千秋歲》)……以豪放見稱的蘇辛,其《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和《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亦是開闊意境中不失韶秀深美之致的詞章。所以查禮《銅鼓書堂詞話》言:“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于長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可見宋代詞人對情感世界的書寫刻畫,達到了如絲如網(wǎng)纏綿幽微的境界,細膩蘊藉的筆觸刻畫與心靈底層的復雜情感和情緒結合,產(chǎn)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
在抒情歌曲占據(jù)大半壁江山的今天,不少歌詞直接引用或化用了情韻兼勝的詞中名句。如伊能靜作詞并演唱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的雪”,大段引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聽眾帶入了古詩詞的思想感情,引發(fā)聯(lián)想,從而豐富了歌詞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再如瓊瑤作詞的《幾度夕陽紅》“時光留不住,春去已無蹤……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化用了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明人楊慎的《滿江紅》、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在纏綿悱惻的情思底蘊上又增強了語言的古典美,韻致豐富。
詞靈動搖曳的形體、精美的語言是其外貌,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真摯細膩的情感心理是其內(nèi)核,內(nèi)外統(tǒng)一共同打造了出輕柔幽婉、迷離朦朧的意境。繆鉞先生在《論詞》一文中曾說:“借此要眇宜修之體,發(fā)其幽約難言之思。故詞境如霧中之山,月下之花,其妙處正在迷離隱約。”
今人也有許多歌詞傳承了這種迷離隱約的意境特點,一反流行歌曲直白露骨的感情表達,用一系列意象表達內(nèi)心情感,深得宋詞幽婉朦朧的神韻。以方文山的歌詞為例,他沒有直接搬用原詞,而是借用古詩詞意象,化用古詩詞意境,創(chuàng)作了富有新意的“中國風”歌詞。如《東風破》的歌詞:“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花開一次成熟我卻錯過。”既化用了“應是綠肥紅瘦”“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膾炙人口的古詞傳達時間易逝的愁緒,又把周邦彥的“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的詞境創(chuàng)意性地融入進現(xiàn)代歌詞描寫中,傳達出歌曲中的離愁別緒,孤寂感傷。方文山這種融匯古今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但豐富了歌詞的表現(xiàn)內(nèi)容,而且深化其文化底蘊,使得欣賞者感受到了歌詞內(nèi)在的古典而優(yōu)雅的風韻。
四、源頭活水,鑒往思來
情韻兼?zhèn)涞乃卧~,是我們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對如今中國風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引導和借鑒意義。但是我們對待宋詞,不應該是粗魯直率的拿來主義。葛兆光曾說:“中國的古典知識、傳統(tǒng)文化就像一個倉庫……這個倉庫太大了,倉庫里的東西要經(jīng)過挑選,而挑選什么,則要有現(xiàn)實因素的刺激,然后有目的地去挑挑選選,還要對這些東西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舊傳統(tǒng)才變成新東西。”
受到中國風流行歌曲熱潮影響,一大批歌手競相作詞演唱,質(zhì)量參差不齊。如今歌壇上的中國風流行歌曲,許多是辭藻的堆砌和意象的疊加,內(nèi)容空洞乏味,思想干癟板滯,為人詬病。只有具備高度的文學素養(yǎng)和嚴肅負責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靜下心來細細揣摩詞的優(yōu)美之處,慢慢消化,將其轉(zhuǎn)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創(chuàng)作出高質(zhì)量的流行文藝作品,宋詞的精髓才能在當代流行歌詞中重獲新生,而當代流行歌詞的發(fā)展前景也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