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婷

自1994年匯率改革以來,在推進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也在穩步的推動發展。貨幣國際化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對于中國國際貿易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本文根據2011年以來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它對推動進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占領國際市場并在此過程中根據經驗完善國內金融體系有著重要作用。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著國與國之間的支付結算體系的形成。回溯歷史,從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貨幣體系。凡是在國際貨幣結算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國家其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都不可小覷。只有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才能夠保證最大利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要想在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那就必須掌握更大話語權,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
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根據《201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的觀點, “貨幣國際化是指某種主權貨幣超出本國國境范圍,在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外匯儲備中被其他國家廣泛使用,行使貨幣職能的過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貨幣國際化即一國貨幣越過該國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自由兌換、交易和流通,最終成為國際間通用貨幣的過程。從其定義中可以看出,滿足貨幣國際化的幾個條件:一貨幣的使用是跨越國境范圍;二貨幣職能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三貨幣國際化是一個過程。據此, “人民幣國際”即人民幣的貨幣職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實現。而貨幣職能實現的過程就稱之為人民幣國際化。
本文主要從進出口貿易的角度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對宏觀經濟、金融體系以及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一)人民幣充當國際貿易結算貨幣
隨著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到來,進出口貿易的規模擴大,區域貿易范圍增加,尤其是周邊貿易的增長使得人民幣結算規模擴大。
改革開放近40年來,由于人口紅利的存在,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迅速占領一角。據海關總署全國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顯示(見表1),2011~2017年間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2.70%。在2015、2016年間進出口貿易呈負增長狀況。隨著世界經濟溫和復蘇,外部需求有所增加;國內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進口值快速增長。在2017年進出口總值達到41044.75億美元,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在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政府在國際貿易政策上的傾斜,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結算比例發展迅速。
上海市、廣東省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建立,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實質性的一步;2011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累計發生額為2.08萬億元,2017年,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發生額已達4.36萬億元,增長了109.62%。根據國內學者相關計算,如果中國進出口貿易有50%用人民幣結算的話,那么在世界貿易總額中人民幣結算份額將會占到10%。如此可以看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二者之間是互為促進推動的。
(二)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
積極參與國家間貿易與國際投資是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形成的基礎;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是國際貿易發展與國際投資范圍擴大后的必然結果。人民幣國際化與離岸金融市場二者對于中國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發展來說是利益同向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程度高就表示中國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等國際經濟事務中處于更加具有主導權的位置。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能夠給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目前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是香港。2014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035.57億元。2012年倫敦金融市場也啟動了人民幣業務中心,2013年,全球人民幣外匯交易中的21.3%是在倫敦市場完成。歐洲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盧森堡人民幣存款有500多億元。2014年以來,我國與德、英、法等國分別簽署人民幣清算協議,這將推動歐洲人民幣離岸市場規模的發展。
(三)國家間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
“貨幣互換”是指為降低借款成本或避免遠期匯率風險,將一種貨幣的債務轉換成另一種貨幣的債務的交易。中國對于外匯依存度高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一旦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或更甚至加深都將對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破壞。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沿海城市工廠倒閉。為規避風險和擺脫國際收支中對美元的依賴,近年來中國政府在雙邊貿易中積極推動人民幣雙邊貨幣互換。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貿易中對于美元的需求。至今為止,中國已與40多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如:2009年首次與韓國達成互換協議,2017年也成功續簽該協議;2013年中歐簽署互換協議,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2016年協議有效期延遲3年等。隨著中國在雙邊貿易中互換協議范圍及規模的擴大必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向前發展。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雙重影響
有利于提升市場競爭力,國際貿易的市場規模擴大;表1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顯示,2015年2016年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影響進出口呈現負增長,但隨著國內供給側改革效果影響國內需求增加。此外,與周邊貿易合作國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能夠在周邊國家間樹立良好的人民幣信用地位,在市場領域內保持可靠的貨幣形象,使得2017年國際貿易成果顯著,實現兩位數增長。
有利于進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高意味著世界市場上關于人民幣的需求會上升,人民幣將面臨升值壓力。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必須提高產品差異性來保證市場優勢確保市場份額否則將面臨淘汰的可能。這將推動國內企業自主調整企業生產,由企業帶動行業的升級,最終實現國內貿易結構、產業結構的升級。
規避風險,降低成本與實現制度革新兼得。人民幣國際化能降低我國對于外匯的依存度,使得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時能降低國內經濟的受害程度;同時用人民幣結算國際交易時降低了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能夠提高企業的進口和國外投資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相對于發達國家在風險規避上相當不足,人民幣國際化能夠倒逼國內金融體系及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必然趨勢,但在人民幣國際化的低水平階段,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匯率的波動會抑制貿易增長速度;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會出現人民幣升值的現象,這會使得國內出口企業產品定價優勢逐漸消失。出口貿易規模將會受到抑制。而在產品差異性逐漸變小的過程國內一些創新不足的企業將面臨市場淘汰機制。此外,人民幣升值即外幣相對貶值,價格不變情況下在國際結算中同樣的美元換得人民幣將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企業的利潤也減少了。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減少,如此也會導致大量資本的外流。
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勞動技能要求低很好的解決了就業問題。隨著國內經濟轉型、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力人口素質與市場勞動力需求之間不匹配,出現大量失業人員在待業與企業‘千金求人求而不得并存的現象,就業與失業矛盾突出。例如:東部沿海的季節性失業與北上廣近年來高端人才爭奪戰。
金融市場風險增加;資本是逐利的。人民幣國際化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是必然,將吸引大量的國際游資進入,以套取短期高額利潤,投機行為不可避免的。如此容易導致金融市場秩序紊亂。例如:即期外匯市場買空手段。而金融市場秩序的混亂會嚴重破壞中國的整體經濟運行,進出口貿易將首當其沖。
文童主要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以及其對國際貿易的雙重影響進行論述。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對于參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國來說是必然且利大于弊,只有參與競爭才能了解和掌握規則甚至是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旁觀者是永遠不能取得勝利的。當然也不能否認人民幣國際化中種種負面影響。最后,本文對于人民幣國際化與國家貿易的分析處于淺薄層面,希望能夠有跟多的研究者能夠為這方面的研究舔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