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風
本文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分析了中小企業在核心競爭力構建上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中小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意義,以此為前提對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路徑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了4300萬家,在全部企業總數量之中已經占比99%,為我國帶來了超過六成的國民生產總是和超過半數的國家稅收收入,提供了超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就業崗位。可以說,中小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擴大就業、促進經濟轉型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體增長速度呈現出放緩趨勢,國民經濟發展之中一些不穩定因素頻繁爆出,產能過剩和經濟一體化趨勢造成了同業競爭的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發展一方面要應對自身競爭力薄弱的問題,另一方面則要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滑的壓力,可謂困難重重。中小企業唯有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獲得立足之地。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相關理論
(一)國外關于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成果
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德拉在其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自此之后,國外學者對核心競爭力開展了深入的研究:資源學派觀點認為企業普遍擁有一定的能力,在這些能力之中,企業更要點掉和關注的是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的作用,同時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也是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之一;結構學派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企業降低成本的能力和差異化經營的能力,是否能夠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獲得超過行業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決定了企業能否獲得核心競爭力。
(二)同內關于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成果
我國學者在進入到21世紀之后已經針對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重要性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根基尚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目前正處于百家爭鳴、眾說紛紜的時期和階段。張維迎教授認為如果一項競爭力具備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溜不掉、學不去的特征的話,那么這項競爭力就屬于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核心競爭力是無法在市場上通過交易購買的,是一種企業利用各種資源和能力有機整合而成的一個整體,難以拆分和分離。在企業壯大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是具備持續性和堅持性的一項資源和能力,可以說企業規模越大,核心競爭力的效用越明顯。吳敬璉教授則認為核心競爭力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整體,并不是一種單獨體現的能力。
二、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弊端分析
第一,缺少有效的科學管理機制。中小企業近年來受到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影響,已經漸漸意識到員工守則、薪酬福利、晉升機制、管理機構的重要性,但是在服務標準、員工激勵上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是一項復雜、多元的系統工程,其中任何環節的短板都會影響整體的建設質量。
第二,缺少有效的技術創新。中小企業具備較強的設備創新、技術引進和服務提升提示,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依然處于弱勢地位。首先,中小企業管理者大多受到傳統經營觀念的影響,沒有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其次,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和資金有限,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缺乏創新的人才自然也就缺乏了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機會。
第三,缺少有效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小企業文化建設滯后是阻礙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和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構筑先進的企業文化上能力顯然不足。首先,企業管理者并沒有將企業文化建設上升到戰略實現的高度,因此也難以建立系統、常態的企業文化建設機制。很多中小企業誤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口號和標語的張貼于宣傳,導致企業文化建設缺少內涵、流于形式。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倫理、道德觀念的直接體現,是將職工利益和企業利益融合到一起的關鍵途徑。落后的企業文化建設難以起到凝聚和團結員工的作用,導致中小企業內部陷入一盤散沙的困頓局面。
三、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完善企業制度,進行標準化管理
良好的企業制度和規范的管理模式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關鍵,中小企業領導者要領導員工建立標準化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對于在管理經驗上相對匱乏的中小企業,吸取標準化體系建設經驗是最好的途徑和方法。在引入大型企業企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中小企業可以盡快從人治的管理模式中解脫出來,進入到法治階段,使得人力資源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業可以借鑒谷歌、萬科、淘寶等大型企業的管理模式,從中學習可以運用的經驗。
(二)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堅持人本管理理念
人才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來源,中小企業要重視人才引進、人才利用、人才開發工作的開展,堅持人本管理理念,并將之貫徹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之中去,為員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使得員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在滿足員工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的基礎上實行人才長期培養計劃。
(三)打造優勢品牌,進行自主創新
第一,要創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中小企業要實現持久發展,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就必須重視自主創新工作的開展,注重職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績效管理和人力資源政策中向著科研開發人員進行績效傾斜,使得企業盡快地成立自主品牌,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中發揮中表現優越。
第二,要通過技術研發來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品牌和產品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小企業能否占據科技發展制高點、能否做到引領市場潮流、能夠引進世界先進裝備。因此,中小企業要將基礎研究作為重點,記性替代產品技術的儲備,以便在市場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
第三,要善于發現市場空白點,積極進行市場開拓。在現有市場已經被大型企業占滿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要從挖掘市場空白點的角度進行核心競爭力培養。熱點市場都不可能是天衣無縫的,市場空白點必然存在,尤其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新的需求在不斷涌現。中小企業要善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挖掘這些空白點,尋找空隙,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商機、謀求發展。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僅僅維持現狀是遠遠不夠的,原地踏步意味著消亡和淘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小企業必須不斷進步和創新,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要在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對國外經驗進行借鑒,找到適合自身的企業制度、核心技術、人力資源,形成具有競爭性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競爭力對中小企業來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而是需要歷久彌堅地進行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中小企業的發展關乎到國民經濟命脈和經濟社會穩定,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多方努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