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柱
市場監管體制進行“四合一”改革后,工商管理、質量監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和物價管理職能部門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發揮技術對市場監督的支撐優勢。發揮基層市場監管執法隊伍和技術部門的緊密配合,并將收集整合的計量管理信息實現部門間的共享,并對社會公眾公開,對集貿市場長期存在計量不規范形成有效管理,實現機構職能和人員力量的集中,以計量管理工作的規范落實、監管資源的整合優化以及監督責任強化和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集貿市場計量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監管工作管口前移。
集貿市場計量管理是針對城鄉物資、信息交流市場中計量主辦單位多元化,管理難度增加、計量器不規范、經營業主法律意識淡薄、計量管理監管不到位等多種現實問題進行的全面治理,以提升消費者對集貿市場的計量誠信問題的信心,構件誠信體系,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為方便城鄉居民生活,促進產需銜接、引領消費、促進就業并推動市場經濟繁榮的做出突出貢獻的集貿市場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逐漸出現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一、集貿市場計量管理問題成因
1、計量器具配備、使用和檢定不規范
一般計量器由自行選購或市場主辦者統一購置,但兩種渠道購置的計量器都會存在技術要求低,操作使用不當以及計量產品不合格等問題。而集貿市場流動性大,主辦者管理上先天不足,一般主辦者對計量器的配置、使用情況聽之任之。而公平秤的使用不當、管理不規范導致使消費者的需求也無法滿足,管理者往往費力不討好。而計量器的使用不規范導致的短斤缺兩,消費者也司空見慣,只要不是太過分,消費者以不予追究,而投訴渠道的不暢通也為違法計量行為的發生提供環境。排除經營者主觀送檢意愿低的因素,檢定費用的收取過高、檢定程序復雜也是多數經營者不送檢的原因。此外,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流動性大為檢定、收費帶來困難。
2、計量管理體制機制問題
計量監管工作由于主體多元,權利義務不清楚,法律責任不明確。各責任主體對計量管理職責認知和履行不足。此外,從業人員不穩定,監管力量薄弱,職能部門在進行計量檢定或開展行政執法時遇到困難和阻力就立即停止,實際上造成監管缺位。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得不到有效維護。集貿市場監管者商務、稅務、市場監管、工商管理、物價、公安等職能機構日常工作繁雜,很少顧及計量監管,而實際上負責的主辦方、市場監管以及經營者在現有人力物力條件下無法完成有效監管。基層計量處、計量院、稽查局、標準計量科、計量所以及稽查大隊對集貿市場計量器數量多、涉及行業廣、分布區域散的現狀無法實現有效管理。
而制度方面,多以法律條文、行政命令對計量監管實施強制控制。隨著消費者投訴需求的增多,2002年,2004年相繼頒發的《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為集貿市場計量監管提供規范指導。國家之間總局頒布的《商業、服務業誠信計量行為規范》更為誠信計量體系的建立提供引導,但基層計量管理工作多依據國家、省局的文件執行,制度建設不細化,細節管理仍缺乏規章制度的指導。
二、基于“四合一”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
1、整合職能資源,監管端口前置,構建監督市場體系
市場監管、工商、食藥監、物價等職能部門責任的落實和人員力量的集中優化成為“四合一”機制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職能部門使得執行統一的操作規范,不再以單獨的行動主體執行監督職能。行政職能部門的監管資源得到統一強化。通過監管職責的劃分,明確各主體的監督責任,對集貿市場的監管體制進行調整,同時以機構管理、執法落實以及檢驗檢測結構的設置等保證配套監督體系的落地。對一線集貿市場的監管工作做到監管關口遷移,監管中心深入一線。
加強基層市場監管力量,將國家和省級文件精神落實貫徹,并根據地市情況,整合執法資源,以提升監管實效。對有限的一線隊伍釋放活力,改善市場環境。通過對和民生密切相關產品和服務市場監管工作的切實到位,恢復消費者信心和政府信任。通過基層計量管理隊伍知識和技能培訓,打造一支精干的專業隊伍,擴充并加強基層執法力量。通過制度約束工作紀律,保持市場監管體制的平穩運行,為計量監管工作提供基礎隊伍支撐。
2、優化運行機制,市場監督服務效能
將工商、食藥監、質監的審批功能入駐行政服務中心,實現職能三合一,完善辦事制度和流程,提高服務效能。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現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稅務登記三證合一辦理。并通過完善網上辦理,實現企業實體和代碼的“一照一碼”電子化登記。建立誠信管理平臺,做到計量管理的市場監管有源可溯、過程監控、風險預防、責任可追以及信息可查。
3、立足技術支撐,構建共享綜合支撐系統
計量管理中檢測是一項對專業性、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工作,也是實現計量監管的有效手段。形成以檢測檢定技術為支撐的市場監管體系,結合檢驗檢測的專業性,聯合食品藥品檢查所、產品質量檢查所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審查技術中心,形成專業的檢測小組,在縣級計量檢測所的基礎山納入藥品、商品檢查職能,實現對檢測資源的綜合利用。并在城鄉設立建快速檢測平臺,對集貿市場的產品進行日常檢測,和計量器的送檢。同時,鼓勵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參與計量檢測,形成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部分執行、群眾支持的技術支撐體系。并借助政府信息管理平臺,將部門建的檢測信息進行共享,面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監督。同時建立計量器數據庫,通過臺賬信息的完善,自動預警的設置實現數據自動監控,提高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