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陳琢
現如今,幸福感、幸福指數已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活狀態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城市一個企業也應如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進程中,對于企業發展而言,擁有幸福感的員工尤為必要,員工幸福指數成為了評價企業管理效果的重要標準。基于此.本研究針對如何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指數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邁克爾.羅斯金的《政治科學》中講到:“美好生活,則是充滿幸福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加有尊嚴、更加幸福。”員工是企業的主人,也是企業市場競爭的關鍵。企業發展是員工幸福的源泉,員工幸福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職工幸福指數的高低,反映了員工精神狀態、歸屬感,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尤為深刻。
一、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指數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牛產力
幸福指數并不是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一個和諧、快樂的企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企業內在軟實力直接決定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態度,換言之,軟實力則是員工幸福感。這樣,幸福感指數高的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強,積極投身于工作,獲得客戶的認可,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二)有助于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
追求最大化效益是企業的根本出發點,員工重點追求自己的薪酬與個人發展,同企業之間并未達成共識。提高員工幸福指數能夠將兩個目標趨于一致。由此可知,企業與員工形成共同的目標,并注重提高員工幸福指數不僅能夠使得員工切身感受到企業的關愛,使得員工自覺提高自身工作水平,這樣企業與員工雙贏。
(三)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組織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企業注重提升員工幸福感指數,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擁有幸福感的員工能夠樂觀地面對和處理工作過程中的各種困難與問題,不斷完善充實自己,用積極的心態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同時。創造快樂,享受幸福,企業與個人共同發展,促使和諧社會的建成。
二、影響員工幸福指數的指標分析
(一)個人動機
個人動機,即員工在工作方面的期望值或目標值。每個員工從事每項工作都有一個目標,期望這件事或一段時間的多件事能幫助自己達到什么目的或達到什么水平。員工的工作目標定得越低越容易接近或實現目標,就越容易獲得幸福感;相反,工作目標定得越高,越難達到或實現,就越難獲得幸福感。
(二)工作性質
工作沒有高低貴賤,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研究證明工作難度略大于工作能力時,既能感受到實現目標的成就感,又不會存在焦慮感,最容易達到幸福的狀態。同時,該工作若能滿足自己對工作回報的關鍵需求,則更加能夠增強工作幸福感。
(三)經濟收人
收入與幸福指數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即收入增加不一定直接導致幸福指數的明細提升。德國心理學者Hayo.B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一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個人收入與幸福感的相關更強,而相對富裕的發達國家中,個人收入的增加則不會帶來幸福感的明顯提升。由此可見,對于生活富裕的人群來說,經濟收入與幸福指數的關聯不大。反之,對于相對貧困的人群而言,經濟收入與幸福指數的關聯最密切。
(四)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與領導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以及家庭關系等。在工作中與領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讓員工感受到尊重、信任、友誼,能滿足員工的社會心理需要,從而使員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好的工作狀態又能夠增進與領導和同事的人際關系。這就是人際關系的“馬太效應”。
三、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指數路徑
(一)改革利益分配,提升物質滿意度
堅持公平原則,員工可踏實的工作,相信自己的付出能夠獲得相對應的回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從而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基于此,企業應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小環境,堅持用工作來衡量一切,不得搞親屬厚薄,也不得隨意更改制度。切實根據員工的意愿制定各項管理機制,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堅持學習深造公平、薪酬福利公平、晉升評優公平等,從而逐漸形成人人想工作、人人會工作、人人喜愛工作的和諧氛圍,使得員工切身感受到工作所帶來的幸福感。
(二)優化環境,提升情感滿意度
如何真正地使得職工切身感受到幸福感、歸屬感,便需從各個方面予以關懷,不僅應為職工創造優質的工作環境,而且還應精心地為職工創造舒適、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重視職工居住環境、工作環境的改善。同時,對職工社會文化生活進行豐富,切實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用豐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調節職工心理和情感,消除不良情緒,使得職工擁有一個愉悅的心情,生活上樂觀積極,工作上甘于奉獻,學習上敢于拼搏,業績上不斷提高,營造奮斗、團結的局面,使得團隊更具戰斗力、競爭力。只有職工幸福快樂、積極向上才能實現幸福企業、和諧企業的構建目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具有戰無不勝的競爭力,才能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實現職工個人價值,提升職業滿意度
一是將職工發展擺在首位,建立員工發展平臺,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拓展員工成長成才渠道,疏通晉升通道,為員工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激發員工主人翁意識,調動員工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企業共進退。二是注重職工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營造優質的工作環境,保證職工工作安全性和舒適度,使得員工身心喻悅,這樣員工幸福指數高漲。三是將企業發展戰略、內外形勢定期向員工傳達,同員工共同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從而構建職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的美好局面。四是開設意見箱、網絡論壇、電子郵箱等,激烈員工獻言獻策,對員工的金點子、好建議予以采納,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從而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新力。五是基于員工的特長和興趣,建設生活工作社,構建學習型組織,成立興趣社團,提倡員工多讀書,組織開展演講、辯論等活動,使得員工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素質,培養更多綜合型人才。
(四)引導和教育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精神滿意度
提高員工幸福指數,不僅要積極改善物質條件,還需要注重非物質因素的影響。一是要對財富進行正確理解。財富是金錢,這只是一種片面理解,財富并不只是金錢。企業應以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人性化地處理日常管理中的各項事務。并通過不斷總結樹立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統一的、更具體的處理原則在各個方面引導員工的價值觀。多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消除造成員工不積極行為的因素,鼓勵員工進步,并努力為員工創造快樂的工作氛圍,讓員工去追求個人素質的提高,做更優秀的自己,從而逐步消除只為“錢—而工作的心態,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些具體的價值觀及統一的處理原則包括,如: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爭優)、為集體爭光、愛護公物意識、誠信、正直、解理、寬容、友善、對工作的認識、明示好的標標準和不好的表現、換位思考原則、對錯誤的處理原則等等。另外企業應指導員工追求高尚的品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能得到快樂、能有所收獲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對社會有貢獻、有人生意義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只有從事這些值得的、高尚的事情,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五)親情文化與健康關注,提升健康滿意度
親情文化作為一種情感文化,觸發情感的積極作用,是企業打造親情文化的重要目標。通過親情來激發每位員工的工作熱情,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管理模式,是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潤滑劑”。如果企業領導能夠真正為員工考慮,更加關心他們的心理變化和個人發展,那么員工將用一生去回報領導者。因為每個人都希望長期穩定的發展,展現自己的能力并得到認可。在一個充滿著家的溫馨和舒適的環境中,每個員工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對待客戶也會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充滿著親情。簡單的說,讓員工不滿意,員工可能產生消極怠工、缺勤、離職等行為,讓員工滿意,才能實現股東和客戶的滿意。同時,企業創新、豐富、實踐著多彩而實在的企業文化與人本關注,這樣的關懷,自然讓員工更幸福、更愛工作。人們概括稱其為幸福生產力,我們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應當關注這種幸福生產力的作用, “讓員工帶著輕松的身心投入工作,創意更多、效果更好。
對于企業員工而言,都是希望在工作中能夠感到幸福,努力工作,從而創建幸福生活。企業應高度重視員工幸福指數,將其納入到內部管理中。只有當員工收獲幸福后,才會高度認同企業,從而將工作不僅當做是賺錢的途徑,更是一種成就感、責任感、滿足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工作動力和激情,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