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濤
當前,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新農村需要新農民,新農民就需要新信息和技術。近年來,萊蕪市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承擔了全市新型農業主題和新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取得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加速呈現老齡化、婦幼化、兼業化的現象,“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日趨凸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提出了以解決地怎么種為導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指示要求。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關于誰來種地,核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2014年、2015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和留下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勞動者在農村創業興業,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是當前適應新常態、深化農村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只有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著力打造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才能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船快建成農村小康社會和實現農業現代化。
多年來,萊蕪市緊緊圍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生產經營能力為核心,不斷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力度,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4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全國范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行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強化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訓,對符合條件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2015年11月8日至11月13日,在山東工程學院(齊河校區)封閉式培訓新型青年農民創業人員130多人。
2016年在淄博培訓基地封閉式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人。
2017年在雪野山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27人。
2018年省分配萊蕪市創業農民培訓任務100人。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近幾年的培訓,萊蕪市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民帶頭致富的典型人物。像齊魯時代楷模陳明利,全國農民勞動模范亓憲瑞。羊里鎮東土屋村的王成剛,在本市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種植經濟苗木,培訓后,擴大經營規模,又在泰安市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了各種經濟苗木,年收入達100多萬元;羊里鎮戴家莊的趙德才,擴大了彌猴桃種植面積,共種植紅心彌猴桃60多畝,并注冊了“萊贏果紅心彌猴桃”商標,年收入達50多萬元;口鎮小莊村的王加慶流轉了100多畝山坡地,種植了有機小米和丹參,年收入達60多萬元。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當前在政策措施、體制機制、資源條件和自身工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比如農村教育培訓資源分散、基礎差、功能不強,培訓基地、培訓師資、培訓教材等條件建設滯后;農民培訓的有效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相對單一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難以滿足培訓對象多樣化的實際需求;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及認定后管理與相關制度銜接不緊密,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力度不夠、政策體系不健全;扶持農民適度規模經營和創業發展的政策不系統,特別是生產配套附屬設施用地、金融信貸等擴大再生產的關鍵政策難以落實等等。以上主客觀因素,制約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健康發展,急需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今后改進策略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民生產技能,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以促進農業安全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態發展為核心,加快構建服務“三農”、手段先進、靈活高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多方配合、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通過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常態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返鄉農民工、復員轉業軍人、大中專畢業生、村干部等為主要對象,通過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覺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快建立“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堅持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培訓方式相結合,采取符合農業生產規律和農民學習特點的“分段式、參與式、菜單式”培育形式,運用“農民田間學校”和“模擬訓練課堂”等模式,現場開展專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訓。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傳媒,大力宣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深刻歷史背景、重要地位作用,培育工作的推進情況和產生的巨大效果,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在引領產業發展、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跡,營造全社會廣泛關心和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
今后,我市要立足當地產業發展實際,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指導思想,按照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要求,充分發揮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明確工作目標,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總抓手,不斷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形成“培育+平臺”的培育模式,做到政府放心、群眾滿意、社會支持,努力開創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