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傳播知識與文明的殿堂。近年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對當事人雙方都造成了嚴重后果,影響了青少年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阻礙了和諧校園前進的腳步。本文通過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提出了預防校園暴力的相應對策。
一、校園暴力行為的成因分析
引起校園暴力的原因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具體而言,可分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等。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進程的開始,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構成個人社會化重要的一環。家庭的教化功能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決定性的。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家庭教育環境密不可分,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導致校園暴力的首要原因。
1、家庭內部矛盾的異化。家庭破碎、父母離異、父母暴力、極度貧困等負面刺激引發學生的畸形心理。父母的矛盾,會傳遞到孩子身上,缺少家庭的溫暖,子女易情緒不穩,缺乏同情心。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當。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尤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分為四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前三種態度己被大量的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利于子女的正常人格的形成。
3、家長自身形象不佳。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行為對子女起著榜樣的作用。倘若父母行為不端,暴力不斷,易使子女沾染不良習性。許多學生往往就是因為受到父母的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評價機制的錯位。我國的素質教育雖然已經開始,但仍需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應試教育體制的傳統余威下,學生“為教而學”,教師“為教而教”仍然普遍存在。教師和學生均面臨巨大的壓力,容易引發暴力事件。這種功利性的教育模式還容易使得學習較差的學生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往往會使這部分學生產生自卑感、挫折感,這部分同學由于不能接受現有功利教育體制下給予自己的“失敗角色”,而意圖通過“特殊方式”來獲得教師、同學的“關注”。
2、“應試教育”的推行。“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唯分數論”的功利主義盛行,一些學校一味追求高分數,卻忽視了對學生如何做人處世、關愛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為等人格的培養。“唯分數論”極端化,就會慢慢演化成更加極端的暴力傾向,催生出一系列校園暴力案件。
3、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少數缺乏職業道德的教師視差生為“包袱”,對學生冷嘲熱諷,態度粗暴無禮,甚至侮辱學生的人格,師生關系緊張,久而久之,長期積攢的怨氣就會向教師迸發,這也是近年來學生向教師施暴案件屢屢發生的原因。
4、學校管理松懈。學校的管理無序就會打擾正常的教學秩序,容易讓學生養成自由散漫的個性。一些學校擔心校園暴力事件敗壞學校的聲譽,出了事能捂則捂,息事寧人,更不愿采取嚴厲的措施。
(三)社會方面的原因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校園暴力犯罪的發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國目前正處于急劇變動時期,整個社會顯得脫序而迷亂,一系列的問題凸顯出來。一是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社會上的消極因素,對學生有著嚴重的腐蝕作用。二是社會暴力文化的泛濫。大眾傳媒的影響,是青少年發生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三是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促進了校園暴力的發生。目前,國家雖有對校園周邊秩序的嚴格規定,校園周邊環境不加以整頓,必然成為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是青少年體力充沛,精力旺盛,自我意識強,喜好表現,爭強好勝,崇尚武力。二是青少年叛逆心強,對抗權威,反對權威的意識強烈。三是青少年好奇心強,缺乏獨立的評價能力,行為方式具有模仿性,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四是青少年情緒極不穩定,自控力差,極易為外界的誘因而激發沖動。青少年時期情緒、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的時期,一般情緒易于激動,容易義氣行事,所以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時,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五是部分青少年心浮氣躁,尋求刺激。
二、校園暴力行為的防范
校園暴力形成的原因錯綜復雜,涵蓋家庭、學校、社會與學生自身等多個方面。因此,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充分運用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資源,分工有序,責任到位,凝練形成校園暴力防治的強效合力,構建和諧校園。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同
首先,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流,給孩子以關心、愛護、理解,使得學生的心智得以健康的成長。再者,家長應增加作為父母的責任感,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既要關心、愛護,又不能溺愛,要講究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提倡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克服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第三,家長要以身作則,杜絕個體不良習慣,加強言傳身教。第四,家長要和學校積極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使學校、家庭的教育能夠保持協同一致。
(二)完善構建學校責任機制
1、辦學理念上樹立“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目標,學校教育要以育人為首要任務。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曾說:“教育必須培育人的自我決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要有‘喚醒學生的力量。”學校應改變功利性的教育體制,以學生為本,加強德育教育,全面關心關注學生。
2、教師沉下心傾聽學生心聲。掌握班級氣氛、同學間的互動聯系,協調學生人際關系處理,多給予學生贊美及獲得成功與肯定的機會,避免彼此間的摩擦或疏離感的產生;與學生個別談話時,應積極傾聽,并表示關懷接納,進而耐心教導;發現學生有暴力傾向時,應主動向校方反映及與家長聯系,共同防范。
3、加強校園內部管理。學校對校園暴力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要樹正氣、壓邪氣,要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三)青少年要加強自身修養
1、提升個體認知水平。具有暴力傾向或攻擊行為的大學生個體,應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至專業學習、業余愛好、理想事業等方面,并不斷深刻剖析自我,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職責,以實際行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加強個體社交技能。那些社會交往技能欠缺,且具有高攻擊傾向的大學生個體應有意識進行社會交往技能訓練,掌握社會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必將減少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發生。
3、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大學生個體受挫時可主動找朋友、親人、老師等傾訴內心積怨,從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從而平衡內心的怨恨與不滿,防止暴力事件的發生。
(四)完善法律法規,營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
當前,法律法規對青少年的保護力度較大,但對于青少年實施暴力行為的懲治手段規定相對欠缺。必須完善法律法規,防止青少年施暴者再次實施暴力行為和青少年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要完善青少年的矯正機制,使實施嚴重暴力行為的青少年得到應有的懲處;要通過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加強公安司法機關與家庭、學校、社區、青少年、保護組織的協調配合,采取預防、監護、管教、救助等措施,預防和遏制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要出臺《校園安全法》等政策,明確校園犯罪的類型、責任和處罰規制,減少校園暴力現象的產生=要加強校園法律法規的宣傳,將校園暴力的發生防患于未然,也是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途徑。
通過對校園暴力的了解以及分析總結,并結合國外相關新聞資料以及文獻,對校園暴力的現狀、表現方式以及其預防控制進行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青少年對校園暴力的認識程度不夠。對于軀體暴力,尤其是產生身體傷害的暴力大多有較統一的認識,但對于像語言傷害、心理傷害這樣的暴力認識方面不能達到統一。
2、日益增長的校園暴力與學校對校園暴力處理方式不足之間形成矛盾。校園暴力現象雖然不是十分嚴重,但有惡化和升級的趨勢,嚴重威脅著學生的成長。但是,學校的處理往往是憑借個人的經驗、知識、技能,學校沒有相關的指導。
3、學生和家長對校園暴力的處理方式存在不當之處。面對校園暴力,學生的不當處理方式表現為:溜之大吉、視而不見、袖手旁觀、幸災樂禍;家長的不當處理方式主要有“火爆型”、“老好人型”。
4、學校在校園暴力的預防與處理過程中承擔主要責任。針對校園暴力主要分事前預防和事后處理,預防與處理相結合。
5、校園暴力處理要體現對學生的保護。讓每個學生得到安全的呵護與自由的成長。預防主要是保護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時對施暴者也要進行保護和治療。
對校園暴力,關鍵是要找準根源,對癥下藥,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讓我們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