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 姚杉 劉盼
近年來,腫瘤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心理痛苦是腫瘤的常見并發癥,超過30%的腫瘤患者存在心理痛苦,這種心理問題源于他們對腫瘤治療的認知缺乏,具體表現為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就醫體驗、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利用互聯網的快捷便利,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關懷,對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重要意義。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惡性腫瘤在2016年城市居民死因構成中占26.06%,每10萬人中有160.07人死亡;在農村居民死因構成中占23.22%,每10萬人中有153.94死亡。臨床現象表明,患者在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治療的擔心。但是很多患者不能正確面對腫瘤和腫瘤引發的心理疾病,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就醫滿意度、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建立一個互聯網服務平臺幫助腫瘤患者解決心理問題,為他們提供信息支持和線上交流平臺,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預篩查,做到解決小問題、篩出大問題,最終搭建起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橋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文關懷。
1.市場環境
政治環境
2016年3月22日,國家衛計委官網發布了《關于加強腫瘤規范化診療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發( 2016)7號)》,該通知明確地提出豐富腫瘤診療服務內涵和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
經濟環境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續上升,公眾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使得我國居民對醫療服務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得到了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我國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相繼建立并不斷完善,大大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費用的支付能力。受此推動,我國醫療服務需求持續增長,醫療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社會環境
中國腫瘤患者數量大、增長速度快、死亡率高。近年來我國居民的腫瘤發病率明顯提高,惡性腫瘤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占死亡比例25%以上。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原發性肝癌,前列腺癌等,病人數目及結構呈現出“更多、更早期、更年輕”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遠遠落后于美國和日本的60%,可見中國腫瘤防治態勢非常嚴峻。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僅占醫院總量7.66%的公立三級醫院承擔了37.28%的診療任務,已超負荷運轉;未來公立醫院擴張受到政策約束,預期腫瘤治療存在較大供需缺口。在腫瘤疾病和心理問題的就診路徑中,初期的確診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是腫瘤患者最為重視的環節,因此擁有優質醫師資源以及長久良好口碑的公立三級醫院是患者的首選。目前三級綜合醫院腫瘤科、腫瘤專科醫院、以及各醫院的心理衛生中心大多處于飽和狀態,而偏遠地區的患者又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而難以獲得優越的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已十分顯著。
技術環境
隨著預防和檢測方法的改進及醫療的不斷進步,腫瘤的生存期已經明顯提高,對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關注。臨床現象表明,患者在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治療的擔心。為了對患者加強教育和認識,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必須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如心理教育干預、團體心理治療、個體心理治療以及社會支持治療。
2 行業分析
腫瘤治療費用細分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中國現存腫瘤患者約為750萬人,按人均年花費7萬元,腫瘤治療滲透率60%計算,中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規模約為3200億元。對于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應該從確診開始一直貫穿于整個治療階段,正確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并且也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情況。
市場需求
患者需求。腫瘤患者在確診后,疾病本身以及家庭、社會、工作的壓力都會引起各種不良情緒,從而影響腫瘤的治療,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形成醫患矛盾。患者群體存在以下痛點:腫瘤患者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患者難以獲得正確且長期的心理指導和治療;醫護人員和家屬沒有切身體會到腫瘤疾病帶來的痛苦,患者對于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不能完全產生認同感和信賴感。
家屬需求。家屬想從生理和心理上幫助患者康復,他們非常需要正確的指導;并且患者的疾病狀況和不良情緒也會影響到家屬,他們同樣需要關懷和疏導,才能擺正心態幫助患者走出疾病的陰霾。
行業現狀
腫瘤醫療應用服務群體集中在患者。從統計數據來看,癌癥移動醫療應用服務群體分為三個人群:醫療工作者、患者、普通用戶群,國內國外開發的應用針對的服務群體都集中在患者,國內占比56%,國外占比50%;然后是自身并沒有患病但對健康關注高的普通用戶,國內占比12%,國外25%,大部分原因可能跟國外產品更注重前期預防;除了針對性的服務群體外,還有供兩者兼而有之的,比如為醫療工作者、患者共同服務,像國內的應用“癌癥醫生”,醫療工作者可了解常用和最新的化療方案,獲取癌癥資訊,藥品說明、常用醫學公式等常用信息;患者可以了解自己所用化療方案和藥物的特性、療效,與其他患者交流等。醫療工作者、患者服務群體,國內占到12%,國外占到13%。
產品功能上單一,以抗癌知識普及為主。從統計的數據中,國內外癌癥領域的移動醫療應用產品功能都以抗癌知識普及為首,國內排前三甲的分別還有預防、在線咨詢與控制癌癥,預防癌癥的主要有防癌衛士、癌癥百科、癌癥知識問答、癌癥防治必讀等,在線咨詢的有癌癥圈、癌癥醫生等;就目前動脈網發現的國外主流應用中排前三甲的還有醫療信息數據庫、癌癥診斷,和2013年相比,排名幾乎沒變化,此次癌癥診斷進入三甲是由于主流應用中皮膚癌診斷醫療應用較多。
利用互聯網的快捷和便利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可以通過網站、APP或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對腫瘤患者進行高效的人文關懷,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的醫療人文關懷理念,也有廣大的市場需求。這對于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質量,緩解醫患矛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