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新
摘 要:從小學到大學,體育教學貫穿整個教育教學的始終,體育教學現已成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科目之一,說明我國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特別是在初中這個階段,體育教學尤為重要,不僅是小學體育的延續,也是高中體育的基礎。初中體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同樣的,在體育教學中也要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法不斷被運用。通過對興趣教學法在初中體育中的初步探究,進一步對其運用做出簡要探討。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初中體育教學;運用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體育教學方式方法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重體育教學的方法,加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力度。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習興趣對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學生擁有體育學習興趣能夠激發學習欲望,對體育學習具有積極性,最終使體育學習成績提高。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通過游戲教學,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各個方面還不成熟,還保持著活潑好動的天性,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體育教學活動,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游戲,寓教于樂,提高課堂的效率。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跳大繩”游戲時,不要強制規定學生跳繩的個數。但是體育教師應該注意一點就是讓學生集中比賽的注意力,不要有過多的情緒,防止學生沉浸于游戲中忽視了體育教學內容。此外,體育教學中內容較為單一和枯燥的也可以利用這種游戲的方式教學。例如,在訓練學生跑步時,教師可以先讓一名學生在前面跑,另一名學生在后面追逐,這樣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訓練。
二、通過情景教學法,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每一個學生由于自身的性格不同,對事物的興趣愛好也大不相同,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設計游戲,可以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小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可以盡快融入學習中,在小組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最終使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體育教師應該設置一些游戲和競賽,提高小組凝聚力,例如拔河比賽,小組成員為了奪取冠軍,在比賽中獲勝,會竭盡全力贏對手。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習到了體育知識,還提高了小組的合作能力,增強了凝聚力。除此之外,體育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提升體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情景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十分有意義,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熟練地掌握體育知識。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短跑訓練時,可以向同學們介紹劉翔的事跡,使同學們產生崇拜心理,激發其內心學習的欲望,從而對今后的體育學習更加有興趣。通過這種情景教學,體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體育教學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多媒體也廣泛應用起來,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更加明顯,也是體育教師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方便快捷,例如教師在向學生教授健美操課程時,可以從網上找相關的視頻,在上課之前播放給學生觀看。這種使學生觀看視頻的方法比教師口頭傳授的效率高很多,學生掌握得也輕松。學生對觀看視頻比較感興趣,有好奇心,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手段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角度互換進行體育教學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都是在講課之前認真備課,將所要講的內容給同學們做好示范,然后引導同學模仿教師的動作,這樣時間一長,學生就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失去興趣,體育教學就變得十分困難,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漸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生廣播體操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然后讓學生帶著任務觀看視頻,教師再給學生做示范,這樣學生學習體操的效率就提高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做示范,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動作學習,教師糾正學生的動作。通過這種體育學習方式,學生對體育學習的印象更加深刻,不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體育的能力,而且使體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也不要忽視精神教育,當前不僅是我國重視體育教學,全球都十分重視體育教學。初中體育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法十分有意義,運用興趣教學法不僅能夠使學生快速融入學習中,還能夠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使體育教學真正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提高體育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朱學文.變體育教學為趣味健身:對初中體育教學的嘗試[J].科教導刊,2014(18).
[2]潘正武.經驗興趣學習理論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3(6).
[3]楊磊.淺談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