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的兩大影響因素,應不斷的改善玉米的栽培技術,并加大推廣的力度,但是在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應用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種植地區的自然情況進行科學的選取,以有效的增加糧食的產量。本文分析了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主要特點、玉米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改進玉米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策略。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
農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糧食的產量與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我國開展了一些有關提高玉米產量的課題,并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在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主要特點
1.玉米栽培技術特點。玉米的栽培技術在玉米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能夠為玉米的增產提供重要的基礎。通常情況玉米的栽培技術由翻整耕地、選種曬種拌種、播種時間安排、選擇種植模式以及施肥等幾部分構成。翻土耕地的目的是為玉米的生長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能夠將玉米生長區域的土壤變得肥沃,利于玉米的養分吸收。同時在進行玉米的選種、拌種、曬種環節,要選擇優良的品種,之后將所選擇的種子在適宜的溫度與光照下曬2、3天,在曬種的過程中,要注意翻動。在拌種的過程中,要提前準備好種衣劑、沼液等輔助材料,對玉米的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種子選擇與處理完后就要面臨播種,在播種的過程中,要根據播種區域的溫度、濕度等,選擇有效的播種方式,同時在播種時,要提前準備防寒御署等措施。
機械已經成為種植玉米的主要方式,在種植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種植的密度,不可太密或太疏,防止影響玉米的營養吸收。同時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注意施肥的時間、肥量、環境等因素,通常在玉米種植的早期,應該施適當的磷肥,有利于玉米的生長。
2.玉米病蟲害的顯著特點及防治辦法。玉米的蚜蟲與玉米螟是玉米種植過程中的兩大病蟲危害,玉米的蚜蟲表面為黑色,不僅繁殖的速度快,也容易聚集,對玉米的植株有很大的威脅,它的治理方式可以采取生物鏈的方式,用瓢蟲等生物進行治理,也可以采取藥物治理的方式。玉米螟是一種可以在玉米葉與玉米內部生存的飛蟲,破壞玉米的結構,從而使玉米減產。對于此種蟲病的治理方式可以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將植株的中心部位噴灑適量的新硫酸乳劑,阻礙玉米螟的擴散速度。
黑粉病、小斑病、紋枯病是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幾種常見的病種。其中黑粉病的治病原因為對田間的麥稈與作物的處理不夠重視,或者玉米種子被黑粉菌侵染。對于黑粉病的防治,可以選取抗黑粉病的品種,也可以將玉米種與粉銹寧進行攪拌,另外在玉米的種植與收割的過程中,要注意其環境,降低黑粉病的感染幾率。小斑病高發于溫度較高的時間,例如:7、8月,在發現小斑病時,要及時施適量的有機肥,并做好通風與排水的措施,另外在玉米種的選擇過程中,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種子。如果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感染紋枯病,那么則會嚴重的影響玉米的產量與質量,對于此種病的治療措施,在病發的初期在植株上噴灑適量的藥物,例如:井綱霉素、多菌靈等。所以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蟲害問題,采取適宜的防治方式。
二、玉米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壤翻耕深度不夠。在玉米翻耕的過程中,要保持翻耕的深度大于12厘米,否則會影響玉米的扎根,使植株吸收不了充足的水分與養分,另外由于玉米的自身體積較大,會使玉米植株上部難以汲取養分。如果在此時有暴風雨來臨,那么則會導致植株倒地,影響植株的生長,使玉米的產量下降。
2.玉米栽培方式粗放。玉米不只有著糧食作物的稱號,還是一種經濟作物。如今玉米的種類與產量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在如今的玉米種植管理中,管理的模式主要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此種模式的機械化程度有限,采用大水水漫灌的方式,不僅影響了玉米的生產效率,還降低降低了玉米的產量。所以應將玉米的栽培技術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以提高玉米的產量。
3.栽培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足。在如今的種植過程中,種植的方式不夠科學,主要依靠以往的經驗進行種植。在玉米的播種過程中,無法掌控玉米種植的最佳時期,或在種植的過程中,在疏密度、施肥量等因素操作不當,影響了玉米的營養吸收。同時在選種的過程中,比較盲目,不能夠根據當地的溫度、氣候等進行科學的選種,從而影響了玉米的產量。
三、提高玉米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方式
1.認真翻耕,打好根基。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的養分與水分,主要是依靠玉米的根部進行輸送,所以玉米根系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玉米的生長狀況。因此應該為玉米根系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保障土壤的松散與肥沃程度,在土地翻耕的過程中,要保證翻耕的深度在12厘米以上,為玉米的正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正確選種,科學栽培。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包括選擇適宜的土壤和優良的玉米品種,對種植土地進行探究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地理環境選擇最適合的玉米品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配以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科學管理田地,根據玉米的不同生長期做好各階段的養分保持工作和病蟲害防治工作,選擇合適的時間收獲,保證玉米高產。
3.政府參與,切實提高農民科學種植素養。農民群眾是玉米栽培的主體,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玉米種植技術的培訓教育,做好農業咨詢服務工作,定期開展農業知識講座,深入田地指導農民群眾做好玉米栽培前中后期栽培管理工作,保證科學播種、科學施肥、科學防治病蟲害,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種植水平。
四、結語
雖然目前我國的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而使玉米的產量受到限制。因此提高栽培技術與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有效途徑。同時在栽培技術完善的過程中,應該結合一些先進的技術,使玉米栽培技術可以與時俱進,并加大推廣的方式,以增大栽培技術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汪文麗.淺談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技服務,2016,33(14):94-94.
[2]韋秋蘭,韋淑花,張雪芬,等.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大科技,2016(35).
作者簡介:王新建(1968-),男,漢族,重慶潼南人,重慶市潼南區米心鎮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專科,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