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梅
摘 要: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研究一直是法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之一,而近年來第三人侵害債權不當獲取商業交易機會和侵害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但是從現行的法律規范中卻難以找到對第三人追責的法律依據。本文從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制度發展的歷史起源入手,主要論述了構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理論基礎,和在我國構建起第三人侵害債權之侵權責任的必要性。
關鍵詞:債權;侵權責任;相對性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歷史沿革
第三人干涉合同關系是英美法國家較早的一種侵權行為類型,意指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引誘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時,引誘人應當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承擔侵權責任,該類型是從主仆關系引誘之訴中發展起來的。這種適用于主仆關系的引誘之訴的產生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十四世紀由于黑熱病的流行而造成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在勞動力市場中,對仆人的競爭非常激烈。英國國會因此在1349年通過《勞工法》,該法律授權主人對引誘其仆人離開的第三人可提起引誘之訴。
第三人侵害債權在英美法系確立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比較有名的案例。第一個典型的案例是1853 年的 Lumley v.Gye案:1853 年一個著名的劇院歌星 Wagner女士和歌劇院的老板 Lumley 簽訂了一份待履行的演出合同,合同約定在一個確定的期間內 Wagner 只可在 Lumley 劇院演出。但在合同履行前,Lumley 的競爭對手Gye勸說 Wagner 違反與 Lumley 的合同而為其劇院演出,其后果真違反了與 Lumley 的合同,Lumley 于是以 Gye 為被告提起損害賠償之訴。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其主要的判決理由為Lumley 和 Wagner 之間關系的本質為排它性的履行合同及人身服務的請求權關系,而它與應用于主仆關系的引誘之訴所保護的關系具有相似性,故該案應類推適用引誘之訴的規則。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和《民法通則》對第三人侵害債權沒有進行明確的說明,這就需要我們在現有立法的基礎上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相關規定進行研究。
二、構建第三人侵害債權之侵權責任的理論基礎
對債的相對性的重新解讀
合同的相對性是合同規則與制度賴以建立的重要基礎,大陸法系各國家主要稱之為債的相對性。基于債的相對性原則,民法的主流觀點認為債是基于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達成的合意,其關于債權債務的約定只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債的相對性原則是傳統地民法的思維,為當事人雙方履行各自的合同義務以及第三人的行為自由之間提供了理論支持。在論述第三人侵害債權能否構成侵權行為時,債的相對性原則是第一大理論障礙,即基于債的相對性原則,債權人不得在沒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情形下向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請求承擔責任,該責任的承擔既包括合同責任也包括侵權責任,故有一部分學者主張基于債的相對性原則的無法調和性,第三人侵害債權不能構成侵權責任的形態。
但是理論上的無法自圓其說并不能阻擋社會實踐的發展,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系列第三人侵害他人債權的現象層出不窮,法院作為保障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不能以法律沒有規定而拒絕訴訟,司法實踐迫切地需要立法和理論層面對第三人侵害債權這一問題作出說明,故學者們開始重新解讀債的相對性這一傳統的民法原則。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民法中對債的相對性的突破的例子已有很多,比如,合同法中債權人對第三人享有的代位權、撤銷權等,可見如果嚴格遵守債的相對性原則,在現代社會將有礙交易的順利有序進行。因此,必須對債的相對性重新進行解讀。
三、債權的不可侵犯性
債權與物權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債權不像物權那樣具有對世性,當事人之間基于意思表示達成一致的合同內容不具有典型的公開性,第三人并不知道債權債務人之間的合同內容,故債的非典型公開性也是阻礙債權人在第三人侵害其債權時獲得救濟的第二大障礙。正是由于債的非典型公開性,故社會上的任何第三人并不知道債的內容,對此也不會有容忍債權債務人的行為而限制自己行為的義務,如果此時對第三人強加以注意他人債權不得侵犯的義務,無疑會限制社會公眾的行為自由,不符合現代法治的要求。
那么,債權的不可侵犯性和債權所具有的非典型公開性之間可否調和以達到理論上的統一呢?本文認為是可以的。權利是不可侵犯的,債權是一種相對權,更是一種財產權利,債權一經成立,就劃定了債權人意思獨立支配的自由空間,需要獲得他人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得隨意干涉他人事務”,并要求有一定的法律救濟。因此,對于債權來說,不可侵犯性是其作為一種權利所必然具有的屬性,是所有的權利所具有的共性,而相對性,是其區別于物權而具有的個性,是其特殊性的體現,這兩者之間是統一的,并不存在矛盾。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債權的不可侵犯性是債權作為權利所固有的屬性,其為債權人在債權遭受到第三人侵害時提供不同于違約責任的救濟提供了理論支撐,故構建第三人侵害債權之侵權責任是有深厚的理論依據的,而且其并不和現有的民法理論相矛盾,相反地是民法理論為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向前發展進步的表現。
四、以侵權責任法的視角審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權利范圍不斷擴張
侵權責任法并非封閉的法律體系,其所保護的權益范圍是不斷變化的。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再加上人民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在其人身和其他財產權利遭受到不法侵害時,越來越多地人會選擇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來救濟自己的權利,故近年來,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權利范圍呈現出不斷擴張的趨勢,當前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呈現擴張的趨勢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從絕對權體系內部來說,從傳統地只保護物權到擴張到現在的知識產權、人格權等;第二,從絕對權向相對權的轉變,大多數國家通過判例和對法律進行體系解釋來闡明相對權應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第三,從權利保護體系向利益保護體系的擴張,立法者逐漸認識到需要進行保護的不僅僅是權利,各種人身財產性利益也需要法律提供保護。正是由于在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范圍不斷擴張的趨勢之下,第三人侵害債權由于其理論和現實的需要,應該被納入到侵權責任法的規制范圍之中。
(二)將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加以類型化
類型化的思維方式是法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方法,類型相比普遍較為具體,它具有開放性、流動性和極大的彈性,在適用上是“或多或少”的,如何適用和能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某一類型需要根據具體情境來決定,其特征中某一個或幾個特征可以舍棄,并不影響類型的存在。在將第三人侵害債權納入到侵權責任法的范疇之中時,我們依然可以采用這種類型化的思維方式,通過將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不同表現形式進行歸類總結,從而得出每一種類型的共性以及與其他類型之間的特殊性,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實踐中運用法律,當然這種類型化的研究方式并不能窮盡所有的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方式,只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所得出的一般結論,但是,這些結論可以為我們構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責任提供理論前提。
參考文獻
[1] 董彪,代輝:《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研究——兼評侵權責任法草案學者建議稿》,《太原理工法學學報》。
[2]王亞寧:《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見解》,《法學論壇》。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015年8月版。
[4]焦富民:《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制度的比較研究》,《學海》2004年第6期。
[5]王亞寧:《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見解》,《法學論壇》,2006年第21卷第4期。
[6]董彪,代輝:《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研究——兼評侵權責任法草案學者建議稿》,太原理工法學學報》,2009年第2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