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國武
摘 要:校本課堂是一個新的概念,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校本課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國的三級課程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關于這一新的概念,我們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賦予了老師更大的課程開發的天地,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來設置教學內容。如果讓學校構建初中地理校本課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并靈活地運用。
關鍵詞:地理校本課堂;有效性;地理技能;消極因子
現在,在各大教育新聞和教育工作會議中會經常聽到“校本課堂”這一新的概念,所謂“校本課堂”即學校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根據學校及周圍的具體環境和本校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合適的課程,開發地理校本課程。地理校本課程要關注學校的特色和師生的個性特點,要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強調教育的人性化和個性化。地理校本課程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開發,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實踐能力的鍛煉、個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要重視地理校本課程的有效性,所提供的課程要與學生的需求相一致,進而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符。
一、構建初中地理校本課堂的必要性
地理校本課程的內容大多是關于自己家鄉的地理介紹,是對具體的區域性地理綜合體的展現,是對學校附近及學生家鄉周圍地理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對于本鄉土的地理事物,學生平時眼見為實,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地理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可以將周圍的地理應用于地理教材中,還會讓學生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由近及遠、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可以培養學生分析一般地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素養。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豐富地理知識的教師,在教師構建地理校本課堂的過程中必然會對當地的地理有所了解,從而對地方生產建設將起到促進作用,成為開發家鄉的一支科技力量,從而彌補城鄉差異。
二、目前的校本課堂存在的問題
1.老師設計的課堂過于極端,存在大量的消極因子
經過新課改后,課堂煥發新一輪的生機與活力,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于地理是一門實踐課程,授課方式也出現了兩個極端,一種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只講知識點,很少關心同學們是否感興趣,硬塞給同學們。一種是開放式的教育,由以前的硬塞轉變成滿堂問,忽略了老師的作用,特別是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即在學校組織的公開課上,經常會發現老師將大量沒有聯系的問題都拋給同學們,說是開發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會發現同學們的回答各行其是,內容都是虛有其表的消極因子,不能很好地展現老師的教學水平,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2.地理學科的邊緣化
在初中基礎教育中,地理在老師學生心中都是一門副科,所以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不像主課那么認真,老師講課也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學生上課也是抱著一種應付考試的心態,并沒有認識到地理課程的重要性。存在教師職業懈怠現象,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對從事教育工作缺乏動機和興趣,勉強維持教學工作,在教師內心產生一種對教育工作的厭煩和身心俱疲的狀態,從而導致教學能力和工作績效降低的一種現象[1]。
3.教育經費不足,校本課堂開展受阻
要想使教育事業有效發展,教育經費必須充足。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我國各級教育部門面臨的共同難題[2]。教育經費不足導致必要的教學設施和模型的缺失,特別是像地理這種實踐課程,經調查發現很多學校都沒有地理實驗室。
三、構建初中地理校本課堂的對策
1.要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制訂教學計劃
在制定校本課堂時,不要盲目地跟風,一味地借鑒別的學校的成功經驗,應該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師資力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符合自己的課堂。教師需要注重課堂的實際效果,而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自主學習。
2.學校應該強調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提高教師教學的積
極性
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會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老師對自己專業、對自己的課程不斷地學習,并不斷地將自己的創新展示給學生,學生在無形中就會受到鼓舞。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或多或少會提高。
3.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己決定的課程,應該本著鄉土情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需要,對開設的課程進行調整。應該結合學校的位置、學生人數、校園面積、校園的地形、地勢及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風俗人情來安排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僅讓學生所學的東西運用于實踐,還提高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
構建地理校本課程已備受各初中學校領導人、老師的青睞,如何將這一新的課程形式辦得更有效,質量更高,需要每個學校的決策者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地理位置、具體情況來做決策。校本課程將更符合現代學生的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張振峰.開展鄉土地理教育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J].陜西教育,2015(1):10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