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瑤虹
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轉折點,初中數學的學習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改變教學方式,將創新教學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課堂效率。將以初中數學為例,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能力做出初步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培養
由于數學具有嚴謹的邏輯性,若學好數學,學生的思維能力會有很大提升,但是部分同學會認為學習數學很困難,會逐漸放棄數學導致成績下降。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用創新思維,舉一反三地對題型進行充分探究,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提高全體學生的成績。
一、分析初中生學習數學思維能力低的原因
影響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中運用創新思維的因素有多種,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不符合當今初中生的接受范圍。教師的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教學理念不創新,也就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對大多數學校的教學方式都有很深的影響,教師太過注重學生最終成績,在講課過程中的內容都是在課程綱要之內,減少了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接觸機會,從而局限了學生的知識接觸范圍,也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的創新能力;第三個原因是很多數學教師都會利用大量的習題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不得不說,該方法對提升成績很有效果,但是因大量的題型通過固定思維就可解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躍能力,若壓力過大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并且影響教學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能力合理培養
(一)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可適當改變以往給學生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改善嚴肅的課堂氣氛,并要鼓勵學生對疑難問題進行提問,同時教師要做到正確耐心地解答;數學中很多相關術語超出初中生的理解范圍,教師可將教學與生活結合來解釋相關術語;數學要求思維邏輯嚴謹,所以很容易使學生在思考中產生緊張情緒,若教師可使課堂保持活躍的氛圍,可有效緩解緊張氛圍,如此更有利于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在講初中數學入門“正負數”課程時,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思考正負數之間的區別,比如教師可提問“小明向你借了十元錢,若用正負數的方法該怎么表示呢?”或是可以通過氣溫變化來引入課堂“若你生活在正在下雪的北極,你覺得當時的氣溫應是多少呢”等一系列問題,可以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了簡單的了解,同時也調動了課堂氣氛[1]。
(二)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
大部分教師沿用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以講理論知識和做大量的練習題為主要內容,尚未意識到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思維能力不足,學習成績下降。教師要積極響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課下教師要和學生多交流,對學生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對其進行總結,然后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對習題或知識點進行自我學習,教師起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思維,并對學生存在的錯誤耐心糾正,鼓勵學生利用創新思維解決難題,保持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的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三)鍛煉學生觀察力,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數學中每一個字都可能會是解題線索,所以培養學生觀察力極為重要。教師要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做到在生活中也可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在生活中會出現的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觀察“澆花時土壤的厚度與水滲入托盤中的時間有何關系”“時針分針到哪個時間段角度發生的變化”等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如此可利用生活中常接觸的事物,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也會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也使其發散思維得到相應鍛煉。
(四)合理規劃學習時間,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要對重點難點進行劃分,每堂課都有重點內容,教師要將課堂時間進行合理規劃,有充分的時間對重點內容進行解答;教師要著重安排學生對新內容的預習,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對新課程進行思考,并適當運用自身能力將其解決,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此外還要讓學生養成課后復習鞏固的習慣,并要對課上內容進行筆記整理,在課后通過習題將所學內容進行檢驗,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再次對知識點加深印象,在學生將原有知識做到充分掌握之后,也可在預習過程中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并總結出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可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也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良好的教學課程是吸引學生的前提,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內容,使課堂從開始就緊抓學生注意力,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其引入課堂,根據課程內容提出問題讓同學思考,充分利用數學內容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會到數學中所蘊藏的趣味。
參考文獻:
李明.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2):86.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