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強
摘 要: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我國近幾年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提到了一個國家政策層面的意義,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關系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程度反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生態經濟林的建設可持續發展是自然環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實現生態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展開相關的論述,并提出有效的發展策略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策略建議
在過去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下,我國經濟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人類社會飽受了自然環境自然資源惡化帶來的一系列惡果,為此現階段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當今可持續發展的主題。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沙漠綠化的建設,大氣治理的實施等等一系列相應舉措的順利展開,取得環境優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非常有信心實現我國經的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想局面。
一、生態經濟林概述
生態經濟林是未來經濟林發展的一種主要趨勢,是經濟林潛能在林業發展中的得到進一步挖掘的重要途徑,對于很好的實施林業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它與以往的經濟林有明顯的區別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生態經濟林是為了實現對當地環境的良好保護需要而提出,對于凈化當地自然環境有重要作用,因此這種林業更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作用;其次,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對與自身關系密切的食品安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現階段市場經營中暴露出的眾多食品安全事故確實讓人們有所擔心,因此生態經濟林所生產的任何產品一定要保障其安全可靠性,一定要符合綠色食品標準,這樣才能獲得消費者市場的青睞,也會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第三,生態經濟林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良性循環模式,為此特別需要重視對土壤的有效利用與保護,土壤因素是影響后續林業生長極為重要的因素,為了切實避免由于后續土壤肥力不足影響生態林生長速度與質量問題,需要相關的生態經濟林經營者堅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慮問題,確保林業生長的健康可持續性。
二、生態經濟林當下發展呈現的主要問題表現
1.由于技術有限引發的生態經濟林建設效果不佳。據有關數據統計得出我國全國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森林面積雖然排世界第五,但是森林覆蓋率較低,同時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我國提出了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構建生態經濟林是發展森林資源較為理想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受發展起步較晚,各方面技術手段的有限,發展模式還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的生態林建設發展還處于一個發展摸索階段,相關的經營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例如存活率不高,土壤性問題等使得生態經濟林發展呈現出不理想的發展局面。
2.資金投入的有限無法激發群眾參與林業生產的積極性。在進行生態林建設發展進程中,單單依靠國家的政策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積極號召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使人們深刻認識到森林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國家投入相關的資金支持力度。現在的現實問題是,我國在造林工程上的資金投入有限,不能得到政府部門的政策性補貼支持,很大程度上會挫傷基層群眾開展造林工作的積極性,這一因素也是制約我國生態經濟林建設發展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人們對生態經濟林的認識有限。一直以來人們對森林資源的存在價值的認識不夠深刻,這種現象尤其在偏遠落后地區較為普遍,對生態經濟林的認識更是如此,沒有認識到森林資源與自身存在有著息息相關的重要性,進而對由于匱乏森林資源引起的一系列生態失衡惡果認識不清,導致一些群眾為了短期經濟利益,進行大量的亂砍亂伐,致使很多的天然林遭到很大的破壞。而提出構建生態經濟林不僅是發展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促進生態資源環境的平衡,從森態學的角度分析,強大豐富的森林資源具有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防風固沙等眾多優勢,加強對生態資源價值認識的宣傳教育,切實提高社會公眾對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經濟林建設價值有深刻的認識。
三、促進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建議
1.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經濟力栽培模式。我們常見的生態經濟林栽培模式主要有四種。其一,純林栽培技術,在應用這種栽培技術時對種植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比較適合生長條件好能夠實施集約化管理方式的地方,對于一些粗放式管理的山區就不適合這種栽培技術,因為純林栽培模式會山區的生物多樣性生長環境,同時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以及病蟲害問題增多,極大的影響后期林地的發展;其二,混交林栽培技術,自然環境下生長的混交林比較普遍,這種林業栽培技術不僅具有較好生態價值同時還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不同植物之間各自的特性非常有利于改善林地環境。其三,立體式生態經濟林經營,這種栽培方式主要式結合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以及相應的土壤地形環境要求,實施多層次立體式栽培方式,這種栽培模式只要配套的管理方式得到,不僅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實現保持水土的目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扎實的為生態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庭院式生態經濟林栽培模式,這種栽培模式適用的范圍有限,主要適合栽培一些經濟效益高具有較強觀賞性的樹種,起到美化環境與提高經濟效益雙重作用。
2.提高生態經濟林栽培技術。為了最大限度上增強生態經濟林的價值,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提升生態經濟栽培技術。首先,選擇良好的土地環境,一般水質較差,水土流失嚴重,空氣質量不好的地方都不適合開展生態經濟林建設,尤其式要選擇土壤肥力強,水質環境好的地方,因此前期的土地勘測極為重要。其次,對土地進行必要的平整處理,比較適合生態經濟林栽培的坡度一般保持在二十度到二十八度,水平溝寬的實際寬度與深度都不宜超過一米左右,栽培的時間選擇上盡可能的避開雨季來臨之前,防止出現大量的水土流失對平整土地的破壞,另外建議在平整土地的過程中在水平溝添加一些秸稈或是雜草,有利于保持水土。第三,對于林地施肥建議采用綠色無污染的農家肥。最后,對于病蟲害的治理問題,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制約植物生長的天敵,輕者導致植物生長緩慢,重者直接導致植物死亡,因此對于病蟲害的處理可以結合人工處理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人工治理就是采用藥劑方式,環境治理主要引入蟲害的自然天敵,借助動植物之間的天生相克自然規律,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
3.大力度的投入資金與構建資金補償制度保護生態經濟林。對于政府而言,加大生態平衡建設宣傳力度與政策法規建設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加大對生態經濟林建設投資力度,給護林植樹造林人員其當的財政補貼,確保社會群眾對建設維護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熱情,同時推廣提供高品質存活率較高樹種的栽培力度,逐步強化公眾對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意識,各地相關的林業部門,定期組織專業的工作人員去經營生態經濟林的地方進行新技術新手段的培訓指導,避免不合理的經營方式導致不良的經濟效益。通過以上方式多渠道多方法的切實提高各地生態經濟林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趨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構建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林模式成為緩解我國森林環境資源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指出當下生態經濟林發展呈現出的主要問題,切實提出了一些促進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針對性的建議策略,為構建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努爾尼沙·買買提. 生態經濟林與可持續發展[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8):109-109.
[2]楊甫波. 生態經濟林及其可持續發展分析[J]. 南方農業, 2016, 10(18):116-117.
[3]高源. 試論生態經濟林與可持續發展[J]. 林業科技情報, 2016, 48(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