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為了心中的教育夢,他傾其所有,潛心辦學,為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說:“教育事業是我終生的事業,我要用畢生的時間矢志篤行?!?/p>
劉文魁,鄭州科技學院創辦人。在近3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盡艱辛,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所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應用型民辦大學。
劉文魁以教育家獨到的視角與戰略眼光,審視并從事著高等教育事業,著眼于學生成才與社會發展,幾十年來嘔心瀝血、矢志不渝,為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提出和秉承的“艱苦樸素的創業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團結實干的拼搏精神、銳意改革的創新精神”,成為指引學校發展的思想精髓。一直以來,他從不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把學校辦成綜合實力和聲譽指數位居全國民辦高校20強的大學。
如今的鄭州科技學院,建筑設施完善配套,實力雄厚,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所民辦大學。學校占地1500畝,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在校生2.3萬人,教師逾千人,固定資產近20億元。這一串數字背后,有著汗水與淚水織就的劉文魁鮮為人知的故事。
傾囊辦學 壯心不已
“年少讀書、年輕教書、天命辦學,我一輩子就沒離開過學校。”
許多人第一次見到劉文魁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著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小時候,因為家里貧窮,無法走進學校,那時就非??释x書?!眲⑽目f,每當看到同齡的小伙伴們走進學堂,他心里就感到空落落的。沒事的時候,他經常站在教室外靜靜地聽老師講課,上學成了無法實現的夢想。
小學校長注意到這個經常來偷聽上課的孩子,在了解了劉文魁的家庭狀況后,破格免費收他入學。
老校長的這個決定,可以說影響了劉文魁的一生。從那時起,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拼命讀書,將來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劉文魁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很快,他就成了教學骨干。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被選入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優選法工作小組工作,成了華老的得力助手。在跟隨華老工作的7年里,他走遍全國各地,目睹了國家經濟的落后和教育水平的滯后。這一切,都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烙印。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劉文魁作為全國防腐專家特邀到新加坡考察。在此期間,他意外發現,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竟高達65%,反觀當時國內,尚且不足4%。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他心情格外沉重。
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責任感,促使劉文魁下定決心:辦一所大學,要讓那些沒學上的孩子步入大學殿堂!
一聽說他要辦學校,很多人都不理解。在上世紀80年代,高校教師可是個令人羨慕的職業,是個有編制、有工資、有福利的“鐵飯碗”。況且劉文魁已年屆天命,人們議論紛紛,說他放著舒適安逸的工作不做,偏要去冒險辦什么學校,這個年齡還折騰,圖個啥?
然而,各種閑雜輿論并沒有改變他的初衷。1988年5月16日,正值劉文魁50歲生日,這一天,在經歷了艱難的努力之后,經教育部門批準,中原職業大學(鄭州科技學院前身)正式成立。
沒有資金,劉文魁東拼西湊,找親戚求朋友,一點點借來作為辦學經費;沒有教室,他東奔西跑,聯系租房;沒有學生,他騎著自行車,在夜間張貼自己手寫的招生廣告,并且上門動員家長,讓孩子去他的學校上學;沒有師資,他一次次登門請求他的朋友、同事去他創辦的學校兼職上課。
“功夫不負苦心人,學生來了,盡管開始只有300多人。但對學校來說卻是希望的種子。”劉文魁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
1995年,學校在校生已經發展到3000多人,教學點遍布在市區閑置的廠區、小學等6處,稱為6個教學部。90年代中期,3000在校生規模也稱得上是較大的學校了,但學校仍要靠租賃校舍辦學。
面對如此規模的學校,劉文魁晝夜難寢。沒有屬于自己的陣地,談何育人?寄人籬下的辦學終究是走不遠的,只有征地辦學才是長久之計。而是否征地,又成為擺在他面前的艱難抉擇。
在當時國家對民辦教育尚無支持政策且學校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說到征地,和他一起參與辦學的幾個老同志都打起了退堂鼓。因為他們清楚,如果學校辦好了,那是國家的,如果辦砸了,債務可是要劉文魁自己承擔的。
劉文魁還是堅信自己的想法。1995年年底,他把自己和子女的房產作抵押貸款,在二七區馬寨鎮的支持下,征地105畝,開始第一期工程建房,揭開了自有校園的辦學序幕。就這樣,一所頗具規模的現代化民辦大學,在中原大地上傲然崛起。
四種精神 凝心聚力
“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鄭州科技學院的會議室墻壁上,劉文魁親筆書寫的“艱苦樸素的創業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團結實干的拼搏精神、銳意改革的創新精神”,成為指引學校發展的思想精髓。這“四種精神”,正是劉文魁所推崇的。
2002年,時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的韓啟德蒞臨學校視察,在為全院師生作完報告后,全場掌聲經久不息。韓啟德感動至深,他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繼北大百年校慶以來第二次聽到這么熱烈長久的掌聲,這說明我們這所學校是有精神的?!?008年,當已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韓啟德再次蒞臨學校調研時,他說:“20年能夠辦成這個樣子,確實不容易,沒有向國家要錢,沒有和其他公辦高校一樣貸款,反而積累了一定的資產。劉文魁發揚的四種精神,不管哪種精神,都是難能可貴的,從校園的面貌已經看到了這種精神的存在。”
2015年,學校接受了教育部評估。教育部專家組對劉文魁潛心辦學、不求回報,將所有辦學經費都用于學校滾動發展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
劉文魁說:“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培養優秀人才,堅持教育公益性是我終生的辦學理念,我要親手干,親眼看,活到老,干到老?!?/p>
如今,他年近八旬,心里裝著的全是學校。和普通教職工一樣,他每月只拿一份工資,其言其行,深受師生愛戴。
立足時代 凸顯特色
“辦學難,辦大學更難,辦工科難上加難。”
眾所周知,辦工科大學需要相當多的教學儀器設備,投入比文科類大學要多得多。劉文魁根據市場需求,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側重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打破了“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育人模式,毅然選擇以工科為主。
為提高在校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在校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學院專門出臺了《鄭州科技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管理方法》,對項目申報、評審、項目過程管理及結項成果評價、成果的獎勵等進行了規范。
一系列激勵支持措施,激發了廣大學生科研創新的熱情。機械工程學院大學生黃子帆研發的“桌面彩色3D打印機”,填補了“彩色3D打印機”國內空白,在2016年第10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中,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大賽”金獎。獲此殊榮的全國只有兩所高校——清華大學和鄭州科技學院。
2016年5月,在“中國工程機器人暨國際公開賽”中,學生自主研制的工程越野對抗機器人和物聯網智能家居管家機器人獲得9個獎項(特等獎2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4個),該大賽自2016年1月啟動以來,有清華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231所國內外高校1300多支代表隊參加,參賽選手超過5000人。作為一所民辦大學,鄭州科技學院脫穎而出。
據統計,近3年來,該學院共出資1000余萬元用于學生進行科研創新,有100余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300多名大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400多項。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劉文魁緊跟時代步伐,大舉創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投資4500萬元新建了集創新創業教育、技能培訓、項目孵化、創業實踐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大樓,建筑面積近3萬平米,囊括了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技術學院、全球供應鏈·跨境電商學院、泛IT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創業空間與科研開發及成果展示平臺。
矢志教育 培育英才
“把孩子們培養成才,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與夢想?!?/p>
如今的鄭州科技學院,教學大樓、電教中心、實驗中心、科研中心、雙創中心、工程實訓中心、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等設施一應俱全。特別是雄壯的圖書館大樓,已成為學院的標志性建筑。環境優雅的校園,數以萬計的學子,一批又一批,在這里放飛自己的夢想。劉文魁最喜歡的,就是在工作閑暇時,在校園里走一走、轉一轉。
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舉辦者可以選擇學校為營利性或者非營利性高校,劉文魁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這就意味著鄭州科技學院近20億的固定資產終將為國家和社會所有。
面對這些,劉文魁很坦然。他把辦學完全看作是辦慈善事業。他經常告誡自己和身邊的人:“我辦學的目的不是掙錢,是育人,要為錢,我就不辦學了?!?/p>
怎樣辦好學校,怎樣安排好畢業生,讓自己的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劉文魁費盡心力。
他常在教職工大會上說:“辦教育和辦工廠截然不同,辦教育是一個良心活,工廠產品不合格可以回爐,人才不合格就會禍害社會?!薄俺刹畔瘸扇耍瑯淙讼攘⒌隆保凰髮W培養出一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培養出有道德、有覺悟、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綜合素養人才。為此,學校在思政教育和德育方面下大力氣,使“春雨計劃”項目成為河南省高校思政工作優秀品牌,獲得了“全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獎特等獎”,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學校還作為唯一一所民辦大學典型進行發言。
由于學校采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施訂單培養和聯合培養等模式,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連續超過10年保持在95%以上。為此,早在2009年,河南省教育廳就把“河南省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分市場”放在鄭州科技學院。從該市場每年一度的河南省民辦高校畢業生雙選會的火爆場面可見,鄭州科技學院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窗口,被《中國民辦教育》雜志譽為“河南省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根據地”。學院還先后獲得“全國學生就業示范民辦高校”“河南省普通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普通高校工作優秀單位”等榮譽。
近30年來,從鄭州科技學院走出了包括榮獲“中國民辦高校十大就業之星”稱號的優秀記者陳祖強、馳騁商海資產數億元的房地產開發商翁險峰、一心為公的檢察干部王濤等在內的11萬余名優秀畢業生。
按照國家為大學生投入的教育成本來算,多年來,鄭州科技學院已經累計為國家節約至少3040億元教育經費。2萬余名在校生每年也將為國家節約教育經費2~3億元。 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11萬名畢業生,他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更是無從計算。尤其是鄭州科技學院這所民辦本科大學的無形資產和積累的民辦教育經驗,已成為推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重要力量,其社會價值更是難以用金錢去衡量。
近年來,鄭州科技學院先后獲得“全國優秀民辦高校先進單位”“中國民辦高校綜合實力20強院校”“河南民辦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劉文魁先后被評為“世紀英才”“中國杰出民辦教育家”“中國民辦教育風云人物”“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優秀個人”“中國教育創新先進個人”“河南省優秀九三社員”等數項榮譽稱號。面對個人頭上的光環,他看得比水還淡,裝在他心里的,永遠是學校,永遠是人才培養。
“教育事業是我終生的事業,我要用畢生的時間矢志篤行?!比缃?,劉文魁又提出了辦全國一流民辦大學的目標。這位勤勞可敬的老人,依然在為鄭州科技學院更好的明天忙碌著。
(作者為鄭州科技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