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霞
摘要: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健康的心理對于每個人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如果僅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咨詢等方面,認為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那就是很大的偏頗。為此,有必要對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諸因素作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從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探討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初步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際觀和認同觀的重要階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更是奠定個人今后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誤區
在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幾點誤區:一是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中學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開展的教育活動;三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的任務;四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測試;五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現狀看,中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地調整和解決。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并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對新環境的適應剛入校的中學生面臨兩種新的環境一個是生活環境。比如同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師生關系的定位,集體學習中要面對比家庭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個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等等。另一個是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小學教育不樣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學生白己逐漸適應。這兩個環境,都要求學生很快地適應。
(二)人際交往 “ 踏著鈴聲進課堂,回到家里學習忙,互聯網上訴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 部分中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中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等。
(三)個人情感 中學生因生理特征的發育逐漸成熟,使得他們心理上也產生了變化。表現在情感方面就出現了對異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對異性同學的愛戀,我們稱之為 “早戀”。有的中學生因為 “ 暗戀”,又迫于學校和家長的制約不敢表達,于是便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封閉起來,從而導致精神不振,學習下滑。
(四)中學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方法與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課程多了,課時少了:學習任務重了,游戲時間少了;壓力與期望多了,放松與關懷少了。這就要求中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學校教學,改變過去的被動,做到主動自覺。然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有茫然失措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于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
三、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一)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班主任除了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還必須有心理輔導能力,不斷提高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識素養。
(二)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 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
(三)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日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 讓學生在參與中,在“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家庭社會共同參與, 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 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才能得到真正開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尤其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生觀, 獲得家長的支特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造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氛圍 ,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