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要:當今初中生物課程缺乏生命教育的實質內容,生物學的核心是使學生能夠體會生命的意義,明白生命發展之美,以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地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學校要注重在生物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可持續發展戰略,激發學生對自然生命的崇尚和熱愛。
關鍵詞:初中生物;可持續發展;滲透
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題。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中學生物教學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今日的地球,森林正在減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大氣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生物種類正在減少……人類面臨的這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都可以在生物學中得到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例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包括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兩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包括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保護人類權利及其它生命形式和自然界的權利、節儉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為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案例進行教學,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二)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就是培養學生對環境、對他人和未來的責任感,并能把這種責任轉化為個人和集體生活的的行動信仰。教師可組織辯論活動,讓學生討論哪些個人行為會導致環境污染,哪些行為能促進可持續發展,鼓勵學生把那些有益于可持續發展的個人行為落實到生活細節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
二、培養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熱愛環境、建設環境,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之一。環境意識不僅是現代科學知識和道德行為規范的綜合,又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必然。因此,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環境意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知識和技術的傳授,也包括觀念、行為和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從某種程度上說比單純的知識傳授困難得多,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潛移默化,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良好的環境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豐富的環境科學知識和身體力行、嚴格自律,即良好的環境意識行為之上的。
事實證明,環境問題的緣由主要是人們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破壞,而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又是與人們對環境缺乏正確的認識相聯系的。因此,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學校系統地、有組織地向廣大青少年傳授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法規知識和環境道德倫理知識,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幫助他們正確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不斷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真正使環境保護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進而起到“教育一代人,影響三代人”的作用,這是我們實施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基礎工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的現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質就是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責任感。通過環境教育所培養起來的以“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環境道德、環境倫理、環境價值觀就是彌漫在整個校園中的一種崇高的責任感;同時,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能力。環境教育是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組織實踐活動,領會生命教育
學校要想有效地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實踐活動可以多種多樣,自然界遍布生命,一草一木都體現著生命的要義,學生可以通過對動物或者植物的觀察體會生命的成長。在動物的選擇方面,蠶寶寶可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為蠶寶寶的成長過程跨越了多個階段,而且體型小,易于學生飼養。蠶的生長從幼卵開始,逐漸長成蠶寶寶,到一定階段時會吐絲結繭,最后成為飛蛾破繭而出。蠶的生長過程可謂深刻詮釋了生命的可貴與神奇,學生觀察時能體會到生命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用心體會生命的變化,認識到生命的偉大。當學生體會到生命意義的時候,由此及彼,從物種向自然界生命延展,學生能夠學會珍愛生命,對各種生命形式抱有珍惜與愛護。學校應該開展多樣、多領域的實踐活動,不能單純停留于單一的生物,盡可能向學生展現大自然生物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把生命形式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展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體驗式教學
體驗法是在實際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真實感受和體驗,從中達到提升認識、確立信念與形成能力的教育方法。教師可利用環境與學生生活高度聯系的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體驗式環境教育活動。例如讓同學們調查記錄校園里的生物種類、數量與生活環境,并按照不同的特征進行歸類,從而使學生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除了課外體驗活動,生物實驗教學更少不了學生的親自參與。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更能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能全程安排,不能預先告知實驗方案、實驗步驟、實驗方法等,而應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避免學生只動手不動腦
使用體驗教學法時,要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的主體性作用,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由、自主、自動地活動;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方法指導、過程管理和效果監督,同時,注意體驗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總之,中學生物教學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由淺入深地、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觀點的教育,有助于更好地開展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有助于理論更好地聯系實際,加強生物課的實用性;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