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
摘要:語文來自于生活,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遠離,不利于小學語文教育。應將生活化理念滲透于教學生活化的品格與價值,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成為了學校和教師關注的焦點。
語文教學生活化既是一種教學原則,又是一種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師生共同參與某項生活化的活動,獲得對言語的感受、領悟,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理解生活、探究生活,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感悟生活的意義,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體現語文的原本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基礎與含義
陶行知先生講“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好生活好教育;壞生活壞教育;認真生活認真教育;健康生活健康教育;非健康生活非健康教育;勞動生活勞動教育;科學生活科學教育;藝術生活藝術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因此,教師必須要樹立遠大語文教學觀,在日常生活的各種交際活動(包括交談、開會、打電話、讀書、看報寫信、看電視等等)中尋找學習語文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小學語文生活化的理論基礎與含義,培養學生具有的生活化的品格與價值
語文是一門最廣泛、最豐富 、最有生活感想的門類,一般來說學生也最感興趣。陶行知先生曾經對“生活教育”的解釋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這就是說我們所過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教育內容。生活必須與教育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育更加不能脫離生活。遠離生活源泉,小學語文就會變得毫無活力和生機。但應試教育有意無意地影響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將充滿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蘊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語文技藝和語文知識、變為抽象枯燥的應試能力訓練。造成了學生語文知識與生活的分離,最終使小學語文的生活化品格和價值遭到窒息。陶行知先生認為脫離生活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是培養一群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小的書呆子。現在的小學語文教育要提倡關注學生生活,鼓勵小學生走向生活,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的機會,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創新活動。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面向生活、走進生活、熱愛生活,將生活引入課堂,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二、識字教學生活化,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識字在各科教學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都源于識字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要認識3000個生字,其中2500個會寫。其中一、二年級識字量應達到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字。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發現,一二年級孩子要完成既定的識字目標是一個難點。這些字的掌握,除了要憑借直觀有效的方法外,還需要字與學生間的反復見面,以促使學生在不斷強化中達成識字目的。死記硬背,大量抄寫詞語,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性壓抑,學習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生活化是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語文,把識字生活化。體現“語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三、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的實踐意義,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類似的交流和討論,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爭鳴,在實踐中取長補短。引導學生互相評論,從而使學生理解語文作品要表現生活之真的思想維度。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從生活的真實尺度出發來理解語文的思考習慣,并對真實反映生活擁有深刻的認識。加強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合適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對不同問題進行爭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從而解答學生的相關問題,使小學教學生活化有效性可以得到不斷提高。要提高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有效性,就必須注重語文與實踐的聯系,以生活中的實物為中心,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以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材與社會生活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走出課堂,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往作業形式只有習題冊、試卷、作業本,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倦心理。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 鞏固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師一定要將作業形式予以生活化,變單一模式為豐富樣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撰寫生活實踐報告,將作業變為實驗作業,并與家長多進行溝通,增設自我打分和家長評判環節,從而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其中。
四、寫作教育生活化,讓寫作回歸到生活
寫作不是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是作為一個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產生的需要。只有讓學生貼近生活,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熱愛生活,感悟生活,產生要以手寫我心的欲望,寫作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所以話題也不必強求一律,關鍵是要寫出自己的生活。打破寫作在規定的時空內完成的做法,在時間上給學生以查閱資料、調查生活、接觸社會的余地;在空間上走出教室,走向圖書館,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去開發生活資源,去親身體驗生活,逐步積累生活經驗,積累審美情感體驗,學會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讓寫作表現真實的自我,真正成為心靈的窗口。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情感、感悟等,采用靈活的作文批改方式,使每一次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強烈的印記,成為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讓寫作回歸到生活,才能使作文水平伴隨著思想的成熟、精神的發展、情操的升華、人格的成長而提高。
總之,“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只有讓教學回歸生活,才能使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學習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開闊視野,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感受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
參考文獻:
[1]張姬.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大觀周刊,2009
[2]田桂賢.“小課堂”與“大社會”——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淺析[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