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數學課程是小學階段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門學科,它服務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并受其制約和影響。課程標準是指在特定標、計劃制約下的數學學科及數學學習的活動。因此,要正確認識數學、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素質的基礎課程,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指明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屬性。因此,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階段性特征也決定了它應具有的課程性質。認識和理解這些屬性的立腳點是基于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數學課程應為所有適齡兒童提供最為基本的,并能促進學生繼續發展的數學教育。
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小學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標,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改革走到今天,越來越清楚地表明,課程標準的基本山發點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把“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視為數學課程的核心理念。理解“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核心理念,重點要掌握以下幾點: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應得到不同的發展。它不僅僅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長的教育,并且也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既要關注“人人”,也要關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體學生數學基本質量標準的達成,也耍為不同學生的多樣性發展提供空間;良好的數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適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適宜的數學教育,應該是符合數學課程標準認知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是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做好準備的教育。
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目標
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總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整個標準中的主體、核心部分。內容標準劃分為四個方面: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學教學設計是貫穿于整個教學內容的一條主線,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促使教師要鉆研教材,更要注重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認知狀況、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習的需求去設計教學方案,讓教師有一個更清晰的思路進行課堂教學,而且可以使教師在一個教學標清晰的狀態下進行輕松的教學。教學設計不僅涉及教學目標、教學內棄、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還涉及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如教學設計的原則。教學過程的成功與否主要依賴于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數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將手教給學生;在課堂教學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釆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硬套教學過程來進行。在小學階段,對教學設計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過程,但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然后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三、小學數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原則包括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具有開放性、實踐性、邏輯性等特點,是有效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根據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現狀,可以看出,教師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存在隨意性。鑒于此,要通過教學實施促進學生關注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標是課堂教學的總方向,是分析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定時會偏重于導向性而忽視控制性、激勵性和評價性。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性格活撥好動,如果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教學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教學組織將會陷入一種混亂的狀態,兒童擁有較強烈尊心,他們對教師應采取那種教學方式去激勵也有很強的內在需求,教學目標的設置中也要體現作為教學效果的評價性。要將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做到可操作性、具體性和全面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標優化后,就不僅僅包括知識性目標,也包括非知識性的目標。優化后的教學目標除設置知識性目標外,也應該包括非知識性目標。
21世紀之初,設計并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教育變革。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確立了小學數學課程的性質與目標,并且重新編制了數學課程的內容結構體系,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教學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是“知識移植”,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所謂“生活化”就是在賦予教育環境以人文內涵的同時賦予生活的內涵,也就是強調教育與生活的互動關系。一方面,生活是教育得意存在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即“生活即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是對生活簡單化、凈化的結果,是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即“教育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