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艷
摘要:當前,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呈現出白熱化的態勢。同期聲語言的廣泛應用,給電視新聞的畫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并成為其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因此也成為電視新聞記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具有凸顯現場感真實性、增強互動性參與性交流感、“塑造”新聞人物更生動形象以及關注社會熱點、營造輿論聲勢等作用。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針對電視同期聲的運用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電視;同期聲;運用
近年來,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傳統和現代傳媒的注意力競爭和受眾競爭日趨激烈,呈現出一種“白熱化纏斗”的態勢。在這其中,電視以其音畫的完美結合而展現出獨具特色的魅力,將億萬觀眾牢牢吸附在熒屏前,大家既可以親眼目睹具有強烈現場感的畫面,又得以聽到真切的現場音和新聞人物鮮活、個性的聲音。后者,就是人們概稱的電視新聞“同期聲”。而隨著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的廣泛應用,給電視新聞的畫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并已成為電視新聞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
一、電視同期聲的使用技巧
(一)尋找合適的表達同期聲人物是節目達到預期效果的首要條件
尋找合適的表達同期聲人物也就是選擇合適的新聞采訪對象,這主要是在一些需要新聞現場的經歷者或知情者,對新聞事件需要闡述一些觀點、看法的環節中。如何在眾多的經歷者和知情者中找到一位具有良好文化修養,語言表現能力強的采訪對象,是電視同期聲使用的前提條件。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做好采訪對象的選擇與準備。在現場采訪對象的選擇上,有幾個必須遵守的原則:首先是第一現場原則,指受采訪的對象要盡量選取目睹新聞事件過程的目擊人;其次,盡量選擇年齡大的人接受采訪,因為年紀大的人能夠用比較理智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新聞事件,避免主觀判斷對電視觀眾的影響;第三,不要忽略了未成年人的感受,能增加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說服力。
(二)多視角地改進宣傳技巧
多角度的改進宣傳技巧是體現人們不同的看法,增強可信度的重要手段。如果記者就某種現象或者觀點提問得到回答都是一致的觀點,那對于一些采訪而言就顯得沒有可信度了。其實,不同的意見并不是批評,有異議更說明的事件的被關注程度,更客觀的評價、更公正的立場,能夠更立體更全面地展現事件的真實情況,有利于積累媒體的公信度。
(三)注意營造濃厚的現場氛圍
濃厚的現場氛圍是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參與感的動力。這一點在申奧成功之夜轉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中央電視臺的轉播中利用短時間內鏡頭的轉變,把各地群眾第一時間流露出的狂熱的感情展露出來,讓我們銘記了在沈陽五里河體育場那萬人攢動、小喇叭聲、加油聲以及比賽等諸多現場聲交匯給我們的心靈所帶來的震撼。在這種現場報道中,記者根據所報道事件的內容,選擇與實踐相符的開場白,這樣更容易帶動現場的氣氛。
(四)新聞記者不能在采訪中喧賓奪主
新聞采訪的目的是為了表現出受訪者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感受與思考,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真實展現新聞事件,以此作為新聞報道真實性和客觀性的依據。所以在新聞采訪同期聲的使用上,記者要處在一個比較客觀的位置,不能自說自話、夸夸其談使自己的語言影響到受訪者的思考與語言。記者更應該與當事人進行平等的交流。精彩的同期聲更多是在輕松的閑聊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有時候隨機采訪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在采訪前把采訪的意圖、大概的時長等情況跟采訪對象說明一下,使受訪者心中大致有數,這樣的做法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
(一)可以凸顯現場感和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而同期聲則是記者身在現場的一個重要的全息的證明。尤其記者現場出鏡報道,會讓觀眾感覺到自己身處其地,與周圍環境、氛圍融為一體。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賽期間,央視除了直播全部賽事以外,還派遣大量記者奔赴多個分賽場,記者在賽前賽后,都在場外和場內出鏡,采訪球迷和各界人士,且口述報道時一氣呵成,與球迷互動熱烈,有力地烘托了氛圍,讓身在異域的國內球迷也一同分享著世界杯帶來的點點滴滴。
(二)增強電視節目的互動性、參與性和交流感,彌補其單向傳輸的先天缺陷
由于電視本身固有的特點,電視節目的播出系單向傳輸,難以進行互動,觀眾只能被動接受;觀眾具有選擇頻道的權利,卻沒有參與節目的自由。同期聲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種一廂情愿的弊病。比如,記者如果置身其中,將自己當做是觀眾視角的代表,通過巧妙提問,配以被采訪對象的回答,往往就使得觀眾的求知欲、參與欲得到極大滿足,暢快滿足之余,從而間接實現了觀眾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交流。
(三)“塑造”新聞人物更為生動、形象
讓采訪對象說出恰如其分的話,是電視同期聲的追求,而用鏡頭捕捉到一個人講話時的語氣、語調、神態,最能體現他的個性特點,單憑畫面和解說詞是很難刻畫人物性格的。去年下半年,筆者到農村采寫有關農村低保的新聞,被采訪的老人用方言說:“現在每個月拿個百兒八十,俺們覺得老美啦?!边@樣原汁原味的話,把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表達得簡潔又傳神。原先是打算通過書面言語表述的,結果怎么說怎么覺得別扭“隔”。
(四)關注社會熱點,營造輿論聲勢
電視新聞中的同期聲針對某一特定事件集中播出和釋放出社會各界的心聲,是營造輿論的最好手段。如央視和不少省市的電視媒體對李克強總理深入大山探訪云南烏蒙山區昭通余家大沖自然村時就大量運用了電視新聞同期聲,讓總理形象躍然熒屏。真實的畫面,配合以生動的語言、肢體動作、現場背景以及音樂的烘托,最大程度地刺激并統一了人們的感官視聽。人們對黨和政府的熱愛和信賴感也油然而生。
結束語
同期聲的合理運用,并不是一件單純的技術性工作,它有賴于記者在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同期聲的合理運用,包括該用不該用,如何用,都需要記者的準確把握,它需要記者采訪前的精心準備,采訪過程中清晰的邏輯思維和一針見血的采訪能力,隨機應變的捕捉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后期剪輯時合理的取舍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記者使用同期聲才能得心應手,精到恰當,最終通過合理運用同期聲,使節目生輝,促進電視新聞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燕、陳曉紅.電視新聞同期聲運用的幾點體會[J].采寫編,2010年第2期
[2]周玉梅.淺談電視新聞同期聲的應用[J].大慶社會科學,2009年4月
[3]張清平.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J].記者搖籃,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