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摘 要 古詩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因素,其學習目標在文化理解和文化認同。嶺南地區的學生可結合所在的地方文化資源,調動生活積累,理解古詩詞及其蘊含的文化;信息化的平臺與途徑能有效地促進兩者的結合,更能在時間、空間擴展嶺南文化資源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應用。
關鍵詞 古詩詞 嶺南文化 信息化 文化資源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學習古詩詞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部分,其中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是古詩詞學習的關鍵。學生對于文化的理解源于生活,因此,結合嶺南獨特的文化資源開展教學,有利于促進本土學生對古詩詞及其文化的理解。而在目前網絡化的時代,推進信息學習化是實現古詩詞學習與嶺南文化資源的巧妙結合的重要一步。
1 地域文化與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在嶺南地區上形成和發展起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屬于地域文化的一種。對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認知。有學者從人類學意義上看,認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1]也有把“地域”作為一個概念,認為地域文化主要是指“自然的人化”對自然地理空間加以塑造的結果,即“地域”意指一種“人化”的地理空間,是以自然地理空間為基礎的人文歷史空間。“地域文化”的“文化”所指的是人類的具體的、歷史的精神性、社會性的活動與成果。[2]還有學者指出,研究地域文化首先要確定其空間范圍,注意區分地域文化概念與省域文化概念。例如在當今本地域文化研究中運用的三個文化主概念,即嶺南、嶺海、廣東(粵)。其中廣東(粵)是省域文化概念,而嶺南、嶺海兩概念則屬于地域文化概念。[3]
綜合各方面的觀點,認識比較一致的是“地域”與“文化”兩個核心因素是理解該概念的重點。因此,“地域文化”可以理解為具有相對明確而穩定的空間形態,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間范圍內的人文歷史的精神性、社會性的行動與成果,包括物質形態文化和精神形態文化兩大方面的內容。“嶺南”作為地域概念,一般指南嶺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現在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五個省區。“嶺南文化”即是在這一地區的獨特人文歷史的活動與成果;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部分,無論是語音、詞匯還是風俗等方面,均保留了大量傳統文化的元素。重視與開發利用嶺南文化資源,充分發掘當中的優秀因子,能積極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
2 古詩詞學習與嶺南文化資源的結合
在基礎教育階段,古詩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這與地域文化資源能很好地結合。
目前的古詩詞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內涵與特色,通常采用的幾個方法是:一是理解字詞含義和詩句大意;二是歸納古詩詞主旨:三是背誦古詩詞等。這本是古詩詞學習的基本方法,但如果固定化、模式化,就容易讓學生誤認為古詩詞學習就是這些表面化的內容。因此,在古詩詞學習中,教師需要明確古詩詞學習的目標是把握情感價值、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除了掌握字詞大意等方面的內容,更可以結合自己所在地區的文化資源,促進古詩詞文化內涵的理解。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中有詩人李賀的《馬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詠贊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和不遇于時的感慨憤懣。學習這首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李賀的作品《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來理解,這是一首詠硯詩,贊美出產于廣東的端州硯石之精美。嶺南地區的學生可以借助嶺南文化對端硯的認識,感受端硯在《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如何被詩人李賀描摹得別具特色,從而加深學生對李賀詩歌風格的認識,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對《馬詩》學習和理解。
嶺南文化是中華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結合嶺南文化資源能有效推動古詩詞學習。
嶺南文化資源中有大量的古代漢語語音、詞匯及民俗,如粵方言就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結合嶺南文化資源進行古詩詞學習,既能在語言方面激發興趣、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能更好地發揮文化因素的作用。
古詩詞學習首先是誦讀和理解,由于古詩詞的字詞大意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現代語言,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容易產生困難,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產生很大的疏離感,學習興趣不濃。利用嶺南文化資源的特點,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推動古詩詞學習的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古詩詞,追尋古詩詞所帶有的獨特文化內涵。
例如,學生通常是用普通話朗誦古詩詞,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但如果學生可以利用粵方言進行朗誦古詩詞,更能體會方言朗誦的不一樣味道。而且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員,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它發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中的“衰”,用粵方言讀更接近古音,比用普通話朗讀,學生更能體會詩歌壓韻的韻律感。穗港澳學生利用粵方言這一嶺南文化資源朗誦古詩詞,能更強烈感受用方言朗誦古詩詞的抑揚頓挫,從誦讀讀中學習,極好地強化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感受。
3 結合嶺南文化資源的古詩詞學習信息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生課程學習的整合是一個必然趨勢。推動古詩詞學習信息化建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古詩詞學習整合,發揮信息技術的交互作用,能有效促進古詩詞學習與地域文化二者的結合,提高地域文化資源在本土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的利用率,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文化內涵的理解。
古詩詞學習信息化,即是通過信息化技術,使得學生獲取嶺南文化資源的渠道、方式更加多元化,這必然有利于本土學生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嶺南文化資源;也有助于改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學習方式,實現自主學習,不單純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學習。古詩詞學習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信息化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學習。古詩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由于其年代久遠,表達方面存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甚至有些意象主旨比較模糊,使得學生在脫離教師的指導后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一些困難,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淡化,更談不上讓學生結合本土地域文化進行古詩詞的理解學習。而信息化能發揮其良好的交互性和極大的共享性,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獲取豐富的網上資源,自行解決古詩詞學習難題,從而提高對古詩詞自主學習的興趣。
第二,信息化較好解決學生嶺南文化資源掌握不全的問題。嶺南文化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從地域上劃分可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區文化,相當豐富活躍。而網絡可謂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一般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捷、準確查閱與自己聯系密切的嶺南文化資源,這樣既可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又有利于拓展嶺南文化資源在本土學生古詩詞學習中的應用,輔助學生更好地自主理解古詩詞意象和文化內涵。
第三,信息化能推動學生隨時隨地結合嶺南文化資源進行古詩詞學習。結合嶺南文化資源學習古詩詞,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引導學生對本土文化資源的重新認識,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鼓勵學生通過信息化學習,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古詩詞,從而推動學生對本土嶺南文化資源的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的同時,古詩詞學習的形式變得精彩了,深入探究,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利用嶺南文化資源理解古詩詞文化內涵方面,信息化使得學生不再只能依靠語文教師,還可以充分調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只局限在語文課堂上,還可以在課堂以外的地方進行。因此古詩詞學習信息化能使得學生隨時隨地結合本土地域文化資源對古詩詞文化內涵的學習和理解。
當然,嶺南文化資源與古詩詞學習信息化要通過有效的途徑。
首先,應該設計結合嶺南文化資源的古詩詞學習信息化的網站平臺。通過設計網站平臺,對嶺南文化資源的采集、組織、數字化與應用的綜合系統性處理,制定網站板塊內容,便于學生獲取學習所需要的相應嶺南文化資源,從而使學生古詩詞學習也更具有系統性,能較好地充分挖掘嶺南文化資源對理解古詩詞文化內涵的契合點。有效的移動在線更能為信息化學習提供了隨時隨地的學習平臺。
其次,要注重語文教師的有效引導。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巨大豐富,學生在網絡化的學習環境中,要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進行搜索信息,選擇合適學習資源推動自己的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容易耗時低效。對于古詩詞通過聯系學生本土嶺南文化資源進行理解和學習,語文教師一開始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信息化,系統了解嶺南文化資源,調動生活積累,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古詩詞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重要的文化價值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古詩詞學習目標是與地域文化資源是相契合的,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和認同。結合地域文化資源,調動學生生活積累,通過信息化的平臺,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將更具有自主性、自覺性,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 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J].浙江社會科學,2008(4).
[2] 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1).
[3] 韓強.廣東地域文化特質、地位與嶺海主概念[J].探求,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