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秋
摘 要 帶式輸送機的設計是高校的一門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機械設計的能力。六步法教學是根據搜集信息、制訂計劃、作出決策、具體實施、檢查、評價六步對帶式輸送機進行設計,六步法在這門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它的優越性,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六步法 帶式輸送機 設計
0 序言
“六步法”常被稱為六步學習法,也稱六步教學法,六步指:搜集信息、制訂計劃、作出決策、具體實施、檢查、評價等六個工作步驟。通過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工作過程之中,學習和掌握與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學會從工作過程的全局出發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與工作崗位更貼近的工作能力。這種方法最初來自德國的項目管理。在項目管理中,首先要搜集訂單,根據訂單制定工作計劃,做出決定,然后按照計劃實施,最后檢查實施效果,并對項目實施情況做出評價,以便對下一個項目的實施做出反饋和必要的改進。現在國內高職教育同樣采用這種方法,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指導、總結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加強了培養學生的搜集資料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帶式輸送機的設計是高校課程體系當中一門理實一體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等相關課程后進行的一門課程設計。帶式輸送機的設計這門課程是實踐性教學課程,課堂教學采用實物、現場指導教學、通過項目教學的六步法,最后完成整個帶式輸送機的設計。下面主要針對輸送機設計過程進行六步法進行詳細分析。
1 設計任務
學生根據設計參數如表1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如下:
設計說明書一份;減速裝置裝配圖1張;零件圖2張。
2 設計內容
課程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分析傳動裝置的總體方案;選擇電動機;傳動方案的擬定和設計計算;傳動零件、軸、軸承、聯軸器等的選擇、設計、校核,如表2 。
3 傳統設計
傳統的課程設計就是學生使用一本設計教材,圖書館借取設計手冊,教師講授工作原理,然后學生就根據有限的設計資料進行設計,設計過程枯燥,學生沒有工作熱情,以致沒有達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4 六步法設計
4.1 搜集資料
首先,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如表2,學生根據工作任務書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小組團隊合作去市場調研帶式輸送機的工作原理,搜集由教師提供的核心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制訂工作計劃。學生搜集資料,教師指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4.2 制訂計劃
教師制訂設計總時間為3周,學生根據14個任務和不同任務的難易程度制訂出每個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培養學生規劃時間的能力,最后由教師修改工作計劃。一般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合理分配的計劃如表2。
4.3 作出決策
根據已知參數制訂總體傳動方案如圖1。
擬定幾種常用的減速裝置如圖所示,根據設計參數和制造、安裝、維修的難易程度,帶傳動和單級斜齒圓柱齒輪最為合理,帶傳動有緩沖吸震、過載保護、結構簡單、可以實現較大距離的傳動的優點。齒輪傳動彌補了帶傳動的缺點,承載能力大、傳動比精確、使用壽命長、傳動效率高等優點。所以根據參數情況,一級帶傳動和一級齒輪傳動結合比較合理,如果傳動比較大,我們可以選擇帶傳動和二級齒輪減速器比較合理。為了保證傳動平穩,可以選用斜齒圓柱齒輪減速裝置。
4.4 具體實施
這一階段也是六步法的關鍵步驟,通過設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查閱設計手冊和繪圖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
4.5 檢查階段
檢查分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學生小組內檢查,針對每一個任務是完成情況詳細檢查,第二個階段是小組間互查,在小組互相檢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檢查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目的是促進學生對待問題認真的態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錯誤,同時在檢查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檢查之前,老師需要提供一份檢查的標準,說明具體的方向和內容。等學生檢查完后,教師對照檢查標準,對每一位學生做出合適的評價。
4.6 評價階段
教師評價分為兩個階段。AB小組互評和教師總評,小組互評需要按照檢查標準打分,教師再根據小組互評的成績進行檢查和評價,即檢查了A組的任務完成情況,也檢查了B組同學對任務的理解和執行情況,雙管齊下, 最終教師給出學生完成任務的總成績。
5 總結
六步法應用于帶式輸送機的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重視工作過程,精心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教學,以六步法進行實訓項目的開展,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教學過程的互動對話,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 尹久.完整的行動模式——六步法在高職教與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30-231.
[2] 姜秀華.面向職業能力培養的設備起重“六步法”實訓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9(24):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