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顏君
摘 要 先秦儒家力倡中和位育,以位育之道,達中和之境,養育君子人格。先秦儒家為實現養育君子的目標,采取培養和諧共生的思維、提高知行統一的行為準則、把握禮樂審美取向的方式。將提高自控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實現能動地適應改造環境以及把握適度性作為原則,達成君子養育的目標。
關鍵詞 中和位育 君子養育 策略
人格培養承載千年的哲思,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當下,今人更應該在先哲的智慧中尋找更加樸實的答案。君子作為一種可以企及的道德品質追求,對于達成立德樹人、建設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1 中和位育的內涵
1.1 中和位育的思想意蘊:以位育之道,達中和之境
中和即持中和諧適度,不偏不倚,中和之道講求的是適度?!爸小奔幢3殖制街?,這與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中所傳達的,人性在最初皆是中性的理念相一致。儒家“和”的思想既包括人自身的和諧又涵蓋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也就是修身,需要保持身心的平衡狀態;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
位育即各守其分,適應當下處境,位育強調人倫道德的培養?!拔挥保鳛橐粋€生物學意義上的概念,它表示的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 “位”即所處的位置,有秩序、順應之意;“育”包含發展的含義?!拔弧焙汀坝笔且粚σ蚬P系,萬物只有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則,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各安其位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反之,沒有物競天擇的秩序淘汰也就沒有適者生存的蓬勃發展。“位育”所指的是在一定客觀條件下,居其所而后會有長足發展。
1.2 中和位育的價值旨趣:養育君子
中和位育將培養君子的理念和方法作為基礎,先秦儒家教育所提出的君子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注重自我完善和道德品行的培養,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必備素質。君子的中和人格結構即在人際關系上和諧處世、剛柔并濟。[2]君子應“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完人矣?!盵3]即具備智、仁、勇、藝、禮、樂等素質,保有獨立的人格尊嚴的內在品質。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上,應做到孝悌、忠恕、信義。
2 君子養育的儒家之道
2.1 共生理念
先秦儒家將共生的理念一以貫之。個體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位,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聯系能動的而非孤立靜止的。社會的和諧是通過人本身的和諧進而實現的,作為道德行為的主體,人的道德行為與社會制度、社會關系并存。社會制度與社會關系立約的初衷便是塑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即共同生存,共同建設穩定的社會秩序。養育君子是對仁義善勇品質的再思考,人與社會相依而生,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必將推陳出新,帶來社會歷史的更迭。
2.2 知行統一
臻達君子境界的另一表現是知行統一,事必躬親的樸素思想自古代先哲流傳至今??鬃硬粌H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又強調“言必信,行必果”。[5]在宋明儒學中,知行統一、學以致用,一直是其闡述的中心思想。朱熹曾提出,“若不用躬行,只是說得便了,則七十子之從孔子,只用兩日說便盡,何用許多年隨著孔子不去。不然,則孔門諸子皆是呆無能底人矣!恐不然也?!盵6]以人為鏡、以史為鏡,方可明得失、知興替,而自誠明的君子,是具有實踐反思的君子。位育的實現,正是知行統一作用于環境與物體上的結果。
2.3 禮樂審美
藝術審美對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在《禮記·樂記》中提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可見審美在儒家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以“溫柔敦厚、文質彬彬”來描述君子的審美追求。禮樂是對“仁”的審美闡釋,禮樂作用于人倫關系的整理,涵養君子品質,先秦儒家寄希于人格審美的提升來達到“仁”的至高目標?,F代中最為匱乏的便是審美培養,在工作中,我們不難看到以課程形式開展的德育模式,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基于理性思維下的道德認知,比人文屬性的道德審美更重要。但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審美與認知達到“中和”的平衡才能得到“位育”。
3 以“中和位育”養育君子
3.1 自控是和諧共生君子的前提
自控能力給每個人的價值觀以道德的框架作為支撐。自律才能自由,人具有主觀能動能動性,對于萬事萬物有著主導權,要注重對受教育者了解自身的指導,善于進行正確的認識自我與評價自我,才有可能進行自我控制。而人的自控能力又是其他一切控制的開端,只有能夠自控,人才可能實現“遂其生”,這使人達到“中和”協調萬物。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個體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之一,部分高校學生之所以出現問題,看似是道德缺失,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足夠控制當下沖動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對道德準則的判斷,發揮極大的價值與作用。
3.2 批判性思維是君子突破教條束縛的基石
知行統一不僅囊括知與行,在其背后存在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反思。僅有知與行無法構成知行統一,反思即回顧,是對知行之中優劣的再回首。合格的反思是帶有批判性的,批判性并不等于否定,而是一種階梯式的攀升過程。發揮中和位育的功能,其次便是需要提升學生批判思維的能力。約翰·杜威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維概念。他在1910年《我們怎樣思考》一書中提到,反省思維是根據信仰或假定的知識背后的依據及可能的推論來對它們進行主動、持續和縝密的思考。[7]于知行統一中進行反思,清晰準確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才能實現“位”,合適的位置即合適的出發點是達成“育”的必要條件。君子的知行統一是不斷螺旋上升的自我完善,批判性思維則是自我完善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維,才能夠針砭時弊,月旦社會。
3.3 能動地適應改造環境是君子的基本素養
人作為自然人與社會人的集合體,如何利用資源改造環境適應社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和諧共生,這正是致中和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拔弧奔础鞍财渌?,“育”即“遂其生”,只有環境和諧我們才能“安所遂生”。在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對環境的正確認識,進而使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位育之道。除了直接的道德教育手段之外,還有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是指通過教學流程和組織形式、學校人際交往方式、教育空間安排等教育途徑、形式隱蔽實現的德育影響。
3.4 恰如其分是君子把握事物的準則
最后,中和位育為養育君子提供了適度性原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8]文和質達到相雜適中方得君子。才能為達到培養君子的目的,要求教育者把握教育規律中關于度的問題,合理運用教育理論,因材施教?!皢⒍窗l”的狀態是學生還沒有達到教師的期望值,或教師與學生的關注點并不一致而導致的?!耙寻l未啟”的狀態看似是學生在教師啟發前便有了自己的定義,但此時學生也同樣容易走入思維誤區,要求德育工作者把握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指導。正如“中和位育之未發”即“中”,達到“發而皆中節”即“和”的中間狀態,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 結語
中和位育帶給我們不僅是追尋樸素的道德價值理念,同時,提供了養育君子的具體實踐路徑。教育的功能定位逐步從基礎性轉換到決定性,我國教育發展不應盲目跟從國外新興教育成果,相信在先哲中和位育的智慧中能夠臻達教育愿景。
參考文獻
[1]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許思安.儒家君子人格結構探析[J].教育研究,2010.8.
[3] 論語·憲問.
[4] 論語·為政.
[5] 論語·子路.
[6] 朱子語類.卷十三.
[7] JENICEK M,HITCHCOCK D.Evidence-Based Practice: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Mdedicine[M].Chicago:AMA Press,2005.
[8] 論語·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