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分享經濟的崛起是一把雙刃劍。不但給行政法管理制度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同時也給行政法管控范圍帶來了巨大考驗。許多利用互聯網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的挑戰,衍生出許多徘徊在行政法規邊緣的,“非正常管理法規監控下的活動”。這也是分享經濟創新發展速度快,而法律法規條例后知后覺,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我們應該在保證行政法與時俱進的情況下實現變革和應對。
關鍵詞 互聯網 分享經濟 行政法規
作者簡介:馬慧,中共鞍山市委黨校。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62
面對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全新挑戰,行政法規制度應該秉承消費者至上的原則,突破性的運用最新穎、最前沿的信息技術來創造行政法規的升級。
一、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中的財產用途管制制度的挑戰
財產用途管制是指財產的所有和使用原則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并且能夠滿足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符合法定用途。雖然在財產用途的管制方面,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國家都有著不同的執法制度。但是基本的條款都符合財產法與行政法融合的成果。
尤其是在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不動產、商業和工業的財產都在跟隨著時代的步伐,受到行政法規的制約和保護。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化大環境下,行政法正在經受著日新月異的調整和完善。而如果個人想要在沒有任何法律法規的保護下被允許侵吞或擴建其所擁有的面積或者資產,都是不可能的。
行政法規制中的針對與財產用途的正當性能夠確保行政法規的公正性。財產用途管制的正當及可行性都涉及到公共利益是否受到侵害。因為只有既能夠保護公眾利益又能維護公眾利益的自由性和邊界性,才能夠構成財產用途管制制度。
在財產用途管制所涉及的諸多內容中,民用和商用分類管理是財產使用過程中的重點分類大項。如果對這兩類的分類項持不同意見和建議,也可以按照盈利性和非營利性進行大的類別分類管理。例如常見的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和汽車等等交通或和勞作工具的所有權。這些財產在使用時如果一旦被劃分為民用財產,則同時不會被允許用于商用。如果所有者對此有不同意見,想要把民用財產變更為商用財產,必須嚴格的按照變更手續流程進行變更。但是如果民用財產改為商用財產則會與更多人民發生關聯性。這時候為了能夠確保大家的公共利益和財產安全,就需要對商用財產尤其是涉及到經營性質的商用財產實施更加全面的行政法規制度。也正是因為這樣分享經濟在某些意義上恰巧改變了這一點。
二、行政法管理體制為什么無法管控網約車
對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輛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和完善的管理體制。比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機動車在使用一定年限后符合強制報廢標準時必須按照相關規定報廢。尤其是微型的運營荷載類型車輛。
另外根據道路安全相關部門的相關條例和法規規定,特別是交通監管部門和國家質檢總局的一些針對于機動車檢驗工作意見的相關法律法規。營運類的汽車必須在指定的年限內進行每年的檢驗一次,一旦超過相應的年限必須執行每半年檢驗一次的規定和法律責任。而同樣的如果是非營運類的汽車則可以在滿足一定條件后推出年檢或者直接免除免檢責任。
那么為什么要將機動車劃分為完全不同的類別呢?首先主要是考慮到營運機動車對比非營運類機動車使用頻率與運營強度都要大。最主要的是營運類機動車不但關系著一家一戶的安全。還關系著公眾的安全與出行。更值得一提的是,將營運類車輛的年檢及保修時間節點拿捏的比較嚴格也是因為這種分類管理模式有著它自身堅固的合理化基礎。
而隨著分享經濟的快速崛起,網約車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而隨著網約車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機動車營運車輛和非營運車輛的正規管理模式。
1.網約車是一種新型的以互聯網和手機端為載體的服務類型的平臺或者說APP,它的作用主要是整合機動車資源,使得能夠符合條件的司機和其所擁有的車輛能夠在空閑時候提供類似于預約出租車類型的營運類機動車服務。
2.現在尤其是目前的網約車構成中,大部分的車輛和駕駛員都屬于兼職,而車輛和車輛駕駛員的網約車服務過程都是“非正常法律渠道”營運的車輛。為什么這樣來解釋呢?因為幾乎所有的網約車在相關部門登記所使用的都是非營運機動類的私家車輛。并非在相關法律法規部門明門登記并記錄在案的營運類汽車。
3.私家車替代并挑戰專業類的營運機動車輛在某種意義上也兼具了營運的味道。那么這種類型的機動車輛要不要登記注冊為營運類機動車輛呢?這就是針對于互聯網分享經濟所帶來的有待商榷的問題之一。
4.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登記為營運車輛的機動車不能從事營運類機動車的相關服務和運營。有關部門針對于這個類型的服務也出臺過相應的政策禁止私家車當做租車使用。
5.根據目前所處的網約車市場實際狀況來看,依然存在著私家車接替營運類車輛進行網約車活動的現狀。
三、日租房和網絡家庭式民俗對土地與房屋用途管制制度的挑戰
日租房和網絡家庭式民宿都屬于將自家閑置的房間以短租的模式,通過互聯網這個媒介,達成入住的交易過程。這種分享類型的經濟能夠使他人得到便捷,房主得到收益,看起來是兩全其美的分享經濟類型。
但是實際上這種交易類型存在著對行政法規的巨大挑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辦法中規定,土地使用權及出讓權,必須按照市級及縣級的土地管理條例及交易辦法等有關規定進行。
而且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土地使用權和出讓權都必須經由政府審批,并按照相關法規和規定有步驟有方法的進行。假如涉及到土地的年限和用途等等,必須由市、縣級人民政府在審核好并裁定后,交易雙方才有權利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報批和核準流程。進而完成交易過程。
假如土地買賣雙方一旦涉及到交易并出售土地使用權后,會牽扯到房地產開發的或者固定資產涉及到以民宿的形式出租招募的,都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申請相應的行政手續并進行正規渠道的報備。沒有營業執照不能合法經營的不得以出租招募的形式獲利。
而實際上現在的家庭民宿類恰巧沒有按照行政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正常經營。尤其是許多一二線城市中網絡民宿很多都是利用住宅接待游客和商務房客。但是實際上他們中很多人并沒有相應的經營許可和獲準。一旦這樣,如果網絡民宿持續性將住宅通過互聯網短租給他人使用,就相當于利用住宅開設家庭旅館,屬于變相將住宅改為經營性用房的行為,但如果沒有經過相關法律程序予以確認,就會嚴重違反土地和房屋用途管制制度。
四、共享用電并共享廚房是對能源用途管制制度的挑戰
眾所周知水電煤氣是我們在生活中賴以生存的三大能源,而實際上經由相關規定和管理辦法。水電煤氣還按照不同的等級被分為居民用電和商業用電等三大類型。這三種類型在使用能源的用量上和價格、使用頻次等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規定。這些差異性在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著非常細致的規定和約束辦法。
可是當前隨著分享經濟類型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樣花,共享能源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利用起來轉變成分享經濟的其中一種類型。比如許多以出借廚房共享能源的APP在網絡數字化的環境中風靡起來。尤其是我國人口比較密集的一二線城市,隨著大批的外來人口的擁入,共享水電煤氣成為了時下比較火的一種分享經濟類型。
可是根據相關行政法規的管理條例規定,如果無故破壞并擅自改變用電類型,并且不按照國家規定正確使用水電煤氣的個人及家庭。情節嚴重者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程序對其進行斷水斷電斷能源等處理。
五、跑腿取物代送快遞正在挑戰行政法準入管制制度
跑腿取物代送快遞這種新型的分享經濟不斷沖擊著快遞市場管制制度。所謂跑腿就是通過互聯網上的分享經濟類型的共享平臺,或者微信群、qq群能以分享經濟為目的組織的小團體。日常通過調動團員利用業余時間代送快遞或者幫忙取送一些文件、鑰匙或者其他東西的一種分享經濟。
這種分享經濟類型的從業人員多數都會利用上下班時間順便跑腿送快遞或物件。但是這種分享經濟派送模式目前正在沖擊著我國的快遞管理制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實際上我國早就出臺了針對于快遞行業的經營許可管制制度。只有復合相關規定的機構才能夠代理取送物件及派送快遞等業務。沒有符合規定的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無故、無證的經營跑腿或者快遞取送業務。
但是在分享經濟大肆侵入我們的生活的同時,相關想要從業的人員,都可以隨意的通過相關的數字化互聯網平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邀請,幫助他們進行跑腿、或者收發派送物品。在第一時間進行分享經濟體系下的服務并因此獲得相應的報酬。
六、分享經濟發展為什么會對行政法形成各個方面的沖擊
文章上半部分就是筆者針對于分享經濟走勢下各個分享經濟衍生行業,對行政法規的沖擊和主要挑戰。隨著分享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化,并且涵蓋的行業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所以必然會對行政法針對于各個行業的管理制度進行沖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的挑戰遠遠不止如此。因為分享經濟下的勞動關系都是基于簡直參與并獲取相應報酬的。這種非傳統行政法管理制度下的勞動關系很難用傳統的管理條例生搬硬套。這樣就會對勞動力的輸出和勞動者的薪酬體系形成巨大的挑戰。“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每個人都不按照相應的制度和法規約束進行勞動和收取報酬。時間一長就會造成社會保障體系的不穩固,甚至會導致勞動類型及社會承擔分歧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另外分享經濟的支付結算薪酬體系都是基于互聯網發起的,再通過個體的交易模式一對一促成共享經濟合作。這樣的交易和合作因為暫時還沒有被列入相應的行政法規中的相關稅收體系中。所以無法對這個巨大的“經濟體”進行產值的估量,甚至無法計入相關的納稅系統。這樣一來相關部門的數據體系甚至是納稅體系都會相對出現問題。
七、如何應對這種分享經濟針對于行政法規的挑戰
如何正確看待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的沖擊呢?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分享經濟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混亂且面目全非的。這種經濟類型本身就沒有進化完全,并且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個時候,那么這種情況下就會使人們誤以為整個分享經濟都是“非法”的。例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分享經濟下的網約車、網約民宿、跑腿等等,都是給人不良印象的反面教材和案例。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夠總是運用舊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新經濟體系。我們如何看待這種最新的“經濟體系”至關重要!
作為一種新興起的經濟業態,分型經濟并不是真的不受法律法規制約和控制,只是突破傳統部門行政法規制度。暫時性的沒有出臺針對性的詳細法律和法規。分享經濟并不是游離于民法和行政法相關規定之外。只是沒有詳細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制約。所以只要有針對性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新增條例,專門針對分享經濟形成一定的制約和限定,對分享經濟設置正確的邊界,使分享經濟能夠在正常的“軌道”順利發展下去,就是目前針對于行政法規的唯一挑戰與應對策略的分析解決。
參考文獻:
[1]張效羽.互聯網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的挑戰與應對.環球法律評論.2016(5).
[2]劉嚴.互聯網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的挑戰與應對.新商務周刊.2017(10).
[3]杜雨萌.分享型經濟概念及其商業模式應用.中國商論.2016(30).
[4]王麗麗.互聯網背景下的汽車共享模式與對策.中國科技論壇.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