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 牛艷秋
摘 要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的口號和理念,這預示著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在“法制體系”建設方面仍將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作為深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職院校,其務必基于當前的法治教育改革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一來可滿足黨的十八大號召,二來可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對此,本文以微時代為背景,深入分析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策略,旨在增強高職學生的法治素養。
關鍵詞 微時代 高職院校 法治素養
作者簡介:唐科、牛艷秋,銅陵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8
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所秉持的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方針及理念,但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針對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才因此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經此會議,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因此,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亦顯得尤為重要。對此,面對如今這種到處充斥著“微博”、“微信”等“微媒體”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時代,若高校針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能與這些“微設備”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則勢必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繼而將高職學生逐步培養為一名擁有較高素質,且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
一、微時代對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時代,而如今,信息化時代也已開始往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此新的時代背景中,幾乎人人都享受了“微時代”的便利,也深知“微時代”的影響。尤其是如今的青年大學生,“微時代”的到來,無疑對使其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革。相應地,也為高職院校開展針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提供了契機 。
(一)“微時代”給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
基于如今這種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其中亦包括高職學生。雖然,“微時代”的到來對高職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DNA同時也為高校針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與契機。
1.“微時代”為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臺
基于“微時代”背景下的微媒體,學生可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自身想要的信息內容。鑒于當前,手機已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普及,故高職院校中很對學生的法治素質培養與教育亦將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從而為培養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供了先進的媒介平臺 。
2.“微時代”為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教育方式
鑒于高效、快捷是“微時代”的主要特征,加之在“微時代”背景下,無論學生學或教師教都將打破時間、空間等傳統因素的限制,故這種優勢條件同樣也為高職院校開展法治意識培養工作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基于當前的各類“微設備”,不僅可讓學生隨時隨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咨詢,且教師亦能借助各類網絡平臺,將法治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推動給學生,由此可在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增強法治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滲透力與輻射力。
3.“微時代”有利于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實現信息共享的大眾化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各類社會媒體也不乏“微時代”的身影。在“信息資源共享”已然成為人們生活常態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既可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亦將承擔起信息的接受者,促使不僅有利于建立一種彼此平等的關系,且在“微時代”的熏陶下,學生能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從而有助于教師搭建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繼而構建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如此不僅可促使每一名學生都自主共享法治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且能切實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的實效性與廣泛性。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1.“微時代”的到來給高職院校展開法治素養培養工作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相應地增加了高校法制素質培育工作難度。其原因便在于,“微時代”背景下所衍生出的諸如微博、微信等工具,因其仍是基于網絡,故其開放性與無限性的特點也使學生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亦將受到多元文化以及各類思想的沖擊,如此將使高職院校的法治素養培育工作面臨更多的問題,故也同時提高了學生了法治教育難度 。
2.“微時代”具有高度開放性與廣闊性,加之各類網絡交流工具本身所具有的便捷性,使得學生更多的傾向于借助網絡途徑來獲取知識,故相應地使得傳統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被極大的削弱。此外,由于部分高職教師,其截至目前仍舊使用著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致使高職學生普遍對法治教育有著極強的抵觸情緒,進而給高職院校的法治素質培育工作開展提高了難度。
3.“微時代”削弱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基于“微時代”的時代背景,使得信息無論其能量正負,都充斥在網絡之上。面對正負能量信息的交鋒,當代高職學生普遍會偏向于關注網絡中的負面信息,且無論信息真假均會在短時間內被快速傳播,從而增強其負面影響范圍,甚至有部分居心不良者還會對其添油加醋,由此更容易煽動學生情緒,長此以往,勢必將嚴重影響高職院校的法治素養培育效果。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知識匱乏
要想切實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其對法制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關鍵。雖然,基于全面依法治國與普法教育的大環境之下,使得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其在法律意識方面較之早前確有一定的提升,但大多數學生仍停留在較淺的認知層面上。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的法律知識結構本身便存在不完善之處,加之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較之本科學生相對較差,故導致其在高職院校的學習更偏向于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忽略了諸如法律、法治一類的基礎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變得越來越薄弱,甚至成為法盲乃至已然違法亦不自知。
(二)法律意識淡薄
當代高職學生之所以法律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是因法律知識匱乏所導致。雖然,如今的高職院校學生,因受法治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使得其法律意識已經初步確立,但對法律的內涵與作用卻不甚了解,加之在學法、用法以及依法辦事方面的意識不強,致使大多數高職學生,即便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此外,由于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所采取的辦學模式為工學交替的方式,且相較于本科生,高職學生的外出實習時間更早,本身年齡較小加之對法律知識的儲備與理解均不到位,致使大多數學生子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第一時間僅能想到向家長或老師求助,甚至于不敢吭聲。由此可見,當代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極為淡薄。
(三)法律信仰尚未確立
在法治素養結構中,法律信仰屬于理性層面的較高層次,其蘊含著人們對法律的向往與期望。然而目前,大多數高職校園學生并未意識到何謂法律信仰,而學校方面亦未對此給與足夠重視,以致高職學生對我國法律普遍抱持著冷漠、消極的態度,甚至出現了對法律的抵觸等情緒,這些都是缺乏法律信仰所導致。此外,法律信仰的缺失,還將嚴重阻礙學生將實際行動轉化為自覺服從或是自覺遵守法律。而這種對法律的排斥,相應地也反映出當代高職學生并未對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給予任何的信任與信心。
三、“微時代”背景下加強高職學生法治素養的途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前網絡與新媒體已在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相關調查顯示,如今的高職學生在獲取法律知識方面常通過網絡多媒體,所以為了真正提升高職學生的法治素養,便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積極搭建基于網絡的法治素養培養平臺,如此方能拓寬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途徑,并確保高校法治素養培育工作的開展效率。
(一)充分利用時代特征,實施法制微教育
基于“微時代”別驚嚇的法治教育,告知校園除了需迎合時代發展步伐外,尚需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此實施法治微教育,方能確保理想的培育效率與效果。
1.建立微博
當今社會微博不僅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網絡溝通的主流工具,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截至目前,微博的主要作用仍體現在娛樂方便,至于對教育領域的輔助作用則收效甚微。因此,作為高職法制課程教師,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善用微博的教育作用,如通過在微博發表個人對社會熱點新聞的評價,或是闡述自身對某一項法律糾紛的觀點 。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到與之相關的法律知識,且能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打造校園法治意識教育“微”平臺
在高職院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過程中,“微教育”既是一種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那么其教學過程亦當繼承網絡的移動性、便利性、交互性以及及時性等特點,如此方能彰顯出“微教育”課程的獨特優勢,繼而提升學校對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效果與效率。與此同時,積極構建移動互聯網,還將有助于教育的進一步創新。如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校園論壇等網絡交流平臺,這樣不但能夠讓法治知識與廣大學生之中共享,以實現對高職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數字化與網絡化,而且還能夠充分發揮微媒體的教育作用,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法治意識教育氛圍。讓高職學生以自身習慣的方式去獲取自身所需的法律知識,亦能讓法治意識教育深化到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微時代”雖是給法治意識教育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但也同時讓法治意識教育工作面臨了更多的難題。對此,為確保高職院校對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工作的有效落實,便需學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增強教育的說服力與感染力,繼而拉近學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此一來,學生的法治意識水平亦將得到有效提升。
(三)發揮學生骨干的典型示范和引領作用
當代高職學生大多為“95后”,且考慮到他們成長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中,雖有強烈的主管意識,但自我管束能力卻較為缺乏。故作為高職院校,其在開展對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工作時,應務必注重發揮榜樣的力量,并始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如此方有利于學生法治意識的正確形成,繼而成長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
(四)健全高校新謀體的監管機制
要想切實培養高職學生的法治意識,相關監管機制的建立亦極為重要,尤其是面對如今這種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唯有讓學生基于法律的約束使用新媒體,方能促使其自覺抵觸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進而為學生法治意識的健康形成保駕護航。
四、結論
總之,“微時代”的到來,雖是為我國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諸多便利,但也同時加大了我國的法治教育工作難度。因此,作為培育技術人才的高職院校,其要想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便必須要把握時代特征,并從教育方式、課外活動、課堂教學等諸多方面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如此方能促使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法治觀,繼而滿足黨和國家對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要求。
注釋:
陳冬瑞.“微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5).80-81.
齊永光.探析民族高職院校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18).24.
蔡文雅.高職學生法治素養養成路徑分析.教育. 2016(8).68.
吳秋萍.以微法制形式促進互聯網+法制宣傳.科學導報.2015(5).
徐阿麗.“微時代”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現代職業教育.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