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標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不斷變化與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對水利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本文對我國水利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針對水利科技發展出現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我國水利科技長遠發展,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將水利事業發展可持續。
【關鍵詞】水利科技;現狀;問題;措施;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F426.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1-021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1.096
0 研究背景
我國水利發展照水利科技的總體水平來說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現階段對水利科技認識的不足,忽視了水利科技新興技術的觀念,一味的注重傳統技術,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深刻;另外,對水利科技研究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大,沒有專門的水利科技經費研究渠道,這對于我國水利重要的科研項目與開發的技術成果轉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還有就是我國水利科技研究隊伍不健全,人員素質不達標以及水利科技研究基礎條件不完善,對于水利科技的推廣、管理水平和應用技術還不夠高,使得我國水利脫節于水利科技總體水平。
在不同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水利科技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不一樣,我國在各個時期對水利的關注點也各不同,或注重水系景觀建設;或保護水資源;或注重生態修復。若要充分發揮水利科技的功能作用,水利科技的發展就要根據時代的變化的需求而變化,與當代的特點相結合。為了促進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本文就水利科技發展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找出相應的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我國水利科技又好又快的發展。
1 我國水利科技發展的目標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生存都離不開水利的建設發展。傳統觀念型的水利加快了轉向現代化水利的步伐。水利工程是一個復雜的項目,氣候的變化、人口的增減以及社會經濟因素都會影響到水利的變化,使得水利工程的開發與保護就變得更加困難,防汛抗旱形式更為嚴峻。因此,對于對于水土流失等民生工程的水利項目,傳統觀念的水利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與當代社會的需要,需要更加先進的水利技術,符合我國國情的水利科技,如何使水利科技具有戰略性、基礎性以及前瞻性,是我國今后對水利科技建設中的重點研究問題。
2 我國水利現代化進程具備的特征
2.1 持久性
一直以來國家對于水利發展的投入不足是我國水利行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水利的現狀。我國水利現代化的過程貫穿了21世紀,在我國,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能夠將經濟發達的城市實現水利現代化,而防洪減災、保持水土、水域景觀的空間建設需要四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接近于先進的國際水平。
2.2 矛盾性
我國的領土廣闊,各地水文氣候條件差異性極大,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水利基礎設施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導致了各地方水利現代化進程的不同。對于水利科技現代化建設,要根據各地的水文氣候條件各自的特點來制定合理的計劃與發展方向,對當地條件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將任務方向長遠化,重點解決污染嚴重的城市。
2.3 時段性
水利在不同的時段滿足不同的社會階段發展需要。水利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每個過程都要遵守,遵循客觀的發展規律,不能倒置不可越層更不能忽略。
2.4 社會性
水利的科技發展現代化建設是保障社會發展、為社會服務的必要前提,相反的,水利的發展也會被社會發展所影響,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因此,水利科技的現代化建設要根據社會的需要而變化,制定符合當前社會狀態的發展方向,注重觀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不合理的現象,杜絕盲目的開墾荒地湖泊、盲目的投資高風險區域在災害區域建設、在貧水地區建設污染嚴重的項目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對其進行引導和有效的控制。不能忽略社會對用水的需求的限制與管理。因此,對于水利科技現代化要立足長遠,制定有效的具有可行性可持續的戰略發展目標,重視社會用水行為,加強對水的管理意識,使社會用水與水利科技現代化協調發展,積極發揮水利科技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 我國水利科技發展現階段水平
我國水利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目標,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我國水利由傳統型水利向現代化水利方向轉變,對水利可持續發展問題不斷地進行了研究和深入,加強我國水利事業的建設。
3.1 水利的合理配置
中國屬于水資源相對來說比較短缺的國家,我國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僅只有2220每立方米,只占了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資源,水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水資源問題關系到社會以及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生態環境的需求使得水資源問題日益緊張。我國對于水資源的利用進行了合理的開發配置,在水文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國的水文科技的設備儀器基本已經實現了標準化,不亞于國際先進的總體技術水平。
3.2 防控抗災
我國在防洪減災的問題當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效的運用科學調度手段為防洪減災提供了保障的基礎,將系統的、理論的管理方式轉變為控制洪水的管理方式,加強了對流域生態系統的防洪工程建設,是防洪減災變得具有科學性。
3.3 城鄉水利
我國目前多項水利工程的灌溉項目接近于國際的先進水平,水利技術日漸成熟,農村的水利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傳統的對于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方式上,加強了對于雨水的利用與管理,加大了科技的含量,使得農業用水問題以及人畜用水問題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3.4 生態環境
近年來,針對我國河流污染的狀況,進行了對于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的調查與研究,分析了我國污染的發展趨勢,對于嚴重污染的區域重點劃分,進行了綜合性的評價,對于水體的污染采用了生態方法來進行修復的研究。
3.5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將會導致土地的減少、草場沙化、加劇江河地區的自然災害問題,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點研究關注的問題。
4 我國水利現階段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水利在漫長的發展歷程過程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尋找解決的方案,促進我國水利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4.1 我國水利科技的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水利科技發展投入一直以來都處于國家的主導地位,水利的科技研究缺少政府的各項投入,不得不暫時擱淺一些重大科技課題,研究小范圍的當前緊急需要的小課題。我國對于水利科技重視程度的不足,科技推廣經費的緊缺,資金渠道的不穩定性都嚴重的影響到了科研項目的建立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制約了對水利科研成果的推廣。
4.2 我國水利科技高素質人員的匱乏
在我國水利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相關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達標,團隊的結構缺乏合理性,缺乏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既具備管理水平又懂得科學技術這樣能夠帶頭的領導人,因而導致了水利科技的創新觀念與技術水平不夠強,缺乏專業的經濟學,管理學,運營與法律方面的人才以及新興專業,對于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
4.3 我國水利科技的發展缺少完整的管理體制
在我國水利科技發展的建設工作當中,缺少對于水利科技專門的管理機構與編制,這將很難實現水利科技發展的有效管理,導致許多工作不到位的情況發生,許多工作項目不能落到實處。
5 對于水利科技發展對策的研究
5.1 升級思想觀念
水利科技是一項工作量大、工期較長、設計范圍較廣的復雜的同時具有矛盾性的工作,科學技術日漸融入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要加快對于水利科技的發展步伐,就要先從最基本的開始,摒棄傳統陳舊的管理理念,加強對觀念的創新,進一步的提高對水利科技思想上的認識程度,將水利科技的發展工作早日提上日程,對于水利科技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能夠發現并妥善的解決,加強對于水利科技的領導工作,使我國水利科技又好又快的發展。
5.2 加強投入
我國各個相關單位部門應當加強對于水利科技資金的投入力度,籌建專門的科技技術推廣經費,將水利科技向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保障水利科技項目的基本建設。
5.3 建立專業的團隊
尋求高素質,具備專業性的、領導能力的各方面人才,不斷完善水利科技的人才團隊,定期組織學習與培訓活動,提高水利科技全員整體的素質水平,為水利科技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5.4 大力推廣水利科技
加強對于水利科技的基礎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的城、鄉、鎮水利科技推廣體系,并加強對于水利科技的推廣力度,在水利科技技術當中應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做好防洪減災、保持水土是水利科技發展的必要前提。
6 結束語
水利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關系到自然環境,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興水利,除水害向來是治國安邦的重要事項。水利科技的建設范圍廣、困難大、任務繁重等等許多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水利的發展水平能夠促進科技的進步。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帶動了水利科技的發展,有效的提升了水利科技的發展速度。我國的水利科技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我們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認清水利的發展現狀,加強對水利的基礎建設與管理,有效的進行改革和創新,使我國水利科技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富宏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問題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6):215.
[2]唐黎標.我國水利科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水利天地,2013,(11):4-5.
[3]王大勇.山東省水利科技發展戰略研究[D].導師:曹升樂;張保祥.山東大學,2011.
[4]沈紹兵,許修宏.突出科技創新 加快水利科技發展步伐[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02):206+210.
[5]陳雷.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步伐 為水利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J].中國水利,2012,(07):1-7.
[6]陳雷.關于水利發展與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水利,201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