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全球化時代,生態問題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尋求合理的解決之道成為多國共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其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大途徑。深究馬克思經典作品中的生態哲學思想,探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中國化進程,從而明確中國能夠真正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中國發展的未來。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 當代視野 生態哲學 生態文明
作者簡介:何樂如,江蘇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10
21世紀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它們將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自身低污染的第三產業,這種發展模式使得發達國家沒有了環境上的顧慮,生態環境問題變得十分普遍與尖銳。因此尋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就顯得尤為重要。生態環境問題早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就初現端倪,雖然馬克思的原始思想中并沒有那種直接的、關涉現代生態環境的具體思想,但這并不能阻礙我們在馬克思的作品中去探尋,并不斷地發展與豐富其生態文明思想。
一、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
馬克思本人雖未直接提出生態理念,但是在其諸多作品中都可以探尋到生態哲學思想。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對新舊唯物主義進行了這樣的區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認為,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自然的改造者,人在進行實踐的時候,必然會與自然、社會發生相應的關系,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換言之,馬克思是在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感性活動與自然、社會之間存在的生態問題。馬克思還提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舊唯物主義的資本掠奪本性,不可避免地會對自然、對生態產生巨大破壞,與資本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舊唯物主義是無法遏制資本發展帶來的生態問題。實踐唯物主義則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進行實踐活動,它沒有舊唯物主義資本肆意掠奪的本性,必然地會考慮到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人的實踐活動是否會帶來生態問題。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概括出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勞動者主要表現出的四種異化形式,從異化的角度來表達生態哲學思想。“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勞動活動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動,當發生勞動者同他自身的勞動活動相異化的情況時,就必然會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生態關系的緊張,甚至是引發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進一步分析國民經濟學得出資本逐利是資本主義本性的結論,“貪欲以及貪欲者之間的戰爭即競爭,是國民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僅有的車輪。”資本是貪婪且永遠不會滿足的,資本家逐利的本性使得資本之間都會產生戰爭,即競爭,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搶占市場、爭奪利益的競爭,商品經濟的競爭。在這樣的狀態下,勞動者同他們的勞動相異化,喪失了本質,只會機械地進行生產以維持自身,將自身不自覺地同自然相對立起來;資本家為了逐利,化身為魔鬼,一切利益至上,資本的逐利性成為了生態問題的根源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馬克思對于異化的批判,也可以當做是他的一種生態哲學思想的體現。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通過分析批判資本主義,預設到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必然會發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 ”并明確表述了他對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產生的經濟危機的認識,那是一種生態資源的破壞與浪費,是對生態的踐踏,“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仿佛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 ”因此,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人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只有自由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勞動異化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從這三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探求到的馬克思生態哲學的思想,都是馬克思立足于資本批判的前提,以實踐唯物主義為武器,表征其生態哲學思想。(1)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的根源;(2)共產主義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當然,僅從這三部著作探尋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是遠遠不夠的,仍需對馬克思的其他著作進行進一步考察。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在中國
馬恩階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最初起源階段,在這之后,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在不斷地豐富發展,包括西方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現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在中國得到了獨特且長遠的發展,諸多的馬克思主義者,立足于中國國情,以全球化視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進行思考,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不同于西方學界割裂了生產與生態關系,提出的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后來強調的生態中心主義,中國強調要將生產與生態相統一,在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環境的同時也不舍棄發展,努力找尋生產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在幾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也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以鄧小平同志為領導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1983年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會議上,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從此掀開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新序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中國國情,同時又放眼世界,在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創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經濟、資源、環境等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踐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同時,強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創新與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彰顯中國特色生態理念的科學發展觀,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同時,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概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也內在地要求了生態環境保護。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彰顯出極具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出了諸多理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內涵,例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境生產力”理論,對馬克思傳統的生產力理論注入了全新的概念,豐富了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在幾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大眾已經開始關注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是關涉自身及子孫后代發展十分重要的一環。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國化的不斷發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的不斷創新,推動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表現出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實踐性,同時,也證明了生態文明建設才是中國發展的未來。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發展的未來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內在吁求
從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國化的整體進程上進行考量,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不僅具有時代感與現實感,更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是一種科學的理論。換言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理論。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不僅僅只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充實自己,以避免教條化。
在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球問題的當代,踐行生態文明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補充與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馬克思思想引進至今,馬克思從某種程度上儼然已打上了中國的烙印,現代中學的政治課表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大學本科教學必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其中也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雖然在內容上,很大程度仍是蘇聯教科書式僵化了的思想理論,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哲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下,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于中國國情,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理論創新,豐富并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同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內在地呼吁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生態文明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進行指導,并用其指導下的實踐經驗反過來豐富、創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
(二)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要求
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上沒有反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但是真正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歐美發達國家不行,亞非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也不行。
首先,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它們怎樣地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文明發展,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國家性質是無法改變的, 其自身資本的逐利性致使必然會成為生態文明發展道路上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落后的亞非發展中國家,沒有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條件。這些國家在面臨生態與發展的選擇時,必然會選擇發展,其最首要的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改善生活條件,在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時候,生態文明建設只能退讓,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闡明,“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因此,即便是中國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很難走生態文明道路,因為其不具備物質基礎,這些國家現階段的首要目標仍然是解決生存問題。現今資本全球化時代,雖然資本在形式與運作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但是其與生態保護相對立的掠奪本性使得全球生態問題更加嚴峻,因而只有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中國,才可能在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理念下走生態文明道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這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這是在全球生態危機形勢下,中國作為一個責任大國的擔當精神。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36,57,406.
曹典順.“生態文明”與世界歷史譜系中的“中國未來”.江海學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