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她是香港大學的“榮譽學士”,可她卻壓根兒不知道什么叫“院士”;她沒進過學堂沒上過大學,幾乎目不識丁,但受到了無數飽學之士的敬仰。44年來,她只知道捧著自己的一顆心為學生做飯、掃地,卻未曾想到自己竟成了學生心中的“靈魂人物”。
她叫袁蘇妹,“港大”師生們則親切地稱她為“三嫂”。
袁蘇妹原籍廣東東莞,出生于1927年。由于母親早逝,她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操持家務。二戰時,為躲避戰亂,她和家人逃難到了香港。1957年,她隨當廚師的丈夫進入“港大”,開始負責料理住宿生的一日三餐,因為丈夫在家排行老三,她便被人稱為“三嫂”。
三嫂把“港大”食堂打理得是井井有條。為了讓那些遠離父母在外求學的住宿生們吃上便宜又可口的飯菜,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買菜、擇菜、洗菜,動腦筋變花樣,想盡辦法做學生愛吃的點心和小吃。每次打飯菜時,三嫂只要看到身體瘦弱的學生,總會毫不猶豫地給他多打半勺飯菜,卻從不肯多收1角錢。她總是慈愛地對學生說:“身體是個寶,一定要多吃。”
不過,在“港大”學生心中始終有一個“謎”,那就是沒進過學堂,只認識“三嫂”和“袁蘇妹”這5個字的三嫂,卻神奇地記住了很多學生的名字,記住了很多學生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習慣,甚至記住了哪些學生住在哪幢宿舍樓。好些學生在打過幾次飯菜后,就驚訝地發現,只要把碗遞給三嫂,不用自己開口,三嫂就知道要打什么飯菜。漸漸地,學生們和“三嫂”熟悉了起來,他們把她當成了親人,而三嫂更是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在大學堂,每逢考試前夕,圖書館和宿舍樓都會有很多“刨書者”,他們有的錯過了飯點,有的則因為太累而病倒了不想吃飯,三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讓這些學生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飯菜,三嫂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守在食堂等待學生,用一顆赤誠的心,撐起了一屆屆學子苦讀的夜晚。
到了70年代,因為健康問題,三嫂無法繼續在廚房工作了。可她舍不得離開孩子們,于是就留在食堂做了一名保潔員。每每遇到學生們在飯堂開派對,狂歡到凌晨兩三點鐘時,早就過了下班時間的三嫂,總是耐心地等到派對結束,再默默地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漬,卻從不抱怨。
1998年,工作40多年的三嫂正式退休了,然而,她卻從未真正離開過“港大”。“三嫂”成了學生心中的宿舍母親,他們甚至還把她寫進了宿舍之歌:“大學堂有‘三寶,‘四不像雕塑‘旋轉銅樓梯和‘三嫂。”2009年,圍著鍋臺、拿著拖把掃帚為學生服務了一輩子的“三嫂”,被香港大學授予了“榮譽院士”頭銜。
“三嫂”很平凡,平凡到沒人注意就不會被發現。她不計回報、不懂索求,只知道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她一輩子默默無聞,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