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持續取得發展,農民收入較四十年前有了較大提升,農業的國際合作與農產品的進出口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育種學家培育出了高產、抗逆、抗脅迫的農作物,如新型的水稻、小麥、玉米等。這使得我國農業的生產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的增長,保證了我國人民的溫飽生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中國的農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農業資源匱乏、農民收入增長停滯或徘徊使得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農民難以從糧食生產中獲利、勞動力的缺乏、一些政府部門存在不利于保證糧食生產增產的價值取向等,都限制了農業自我發展的能力。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有越發緊張的趨勢,國外品種對本土種子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已對中國農業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可能會嚴重制約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
中國農業發展所依賴的農業資源總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卻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導致農用耕地流失嚴重,比如房地產開發、園區建設、城區改造、道路修建、耕地“他用”、由于農村勞動力不足的耕地“不用”以及由污染、酸化、貧瘠化、草地化和荒漠化導致的耕地退化;我國水資源總量很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隨著水資源污染的急劇擴大,農田無法得到充足的灌溉。農民除去必要的生產性開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非常少,這直接導致了農村的青壯年放棄務農外出打工,從而使農村勞動力數量短缺,同時,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年齡老化、體力弱化。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和病人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人群,其體力往往難以適應農業生產活動,長期以來,他們身體健康在受到損害的同時也不利于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還有“三農”在社會文化層面處于嚴重弱勢地位,也致使大量青壯年農民不愿選擇務農。
有專家分析,曾經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政策更多體現了向工業化、城市化傾斜的意志,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差低價甚至無償的從農民手里拿走的農業產品過多,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業自我發展的能力;由于各種壓力所迫,農民由過去通過施大量的農家肥、草木灰等來保持土地可持續的肥力,到現在通過大量施用無機化肥來維持農業生產的高產量,造成了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農村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農藥大量投入的無機耕作技術。
上述問題已經嚴峻的擺在我們面前,也成為了中國農業轉型升級,農民依靠農業增收,縮小城鄉日益擴大差距的重大障礙,如果解決不好,中國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將無從談起,還將會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
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能夠看到,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盡快充實到農業一線,更多好政策繼續出臺惠及“三農”,各級政府和各部門以更大的決心和實際行動保障發展“三農”事業,切實把農業擺到戰略位置,在全社會構建起以中國農業為本、促進中國鄉村振興、利好中國農民的系統工程和文化環境,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