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以及自學能力是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也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求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在本文中,筆者依據自身實踐經驗,也結合了其他教師典型教學案例,發現了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結合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提升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有效性 問題與途徑
0
語文課程是課程體系中重要課程之一,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生字詞識讀——句子段落理解——閱讀——寫作,這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語文課更是擔負著培養學生識字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重任。在語文教學的眾多環節中,閱讀教學是其中的中心環節。教師要不斷的加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此來切實的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不斷創新,探索出小組學習等新教學法,努力使小學語文的語文閱讀課堂活起來。但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從整體上看,教學成果不如預期。
一、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問題
(一)感染力匱乏
經過專家和學者精挑細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具有文字優美和意境深遠的特點。但即使教師都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師,但講課的效果卻有很大不同,學生的感受也會大相徑庭。倘若我們究其原因,就不難發現教學效果和教師授課的感染力休戚相關。課堂效果好的教師一般都善于運用流暢的語言,進行動人的朗誦,帶給聽課者一種美的享受。與此同時,課堂效果不好的教師上課大多缺乏一定的感染力,授課方式平淡,難以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比如有的教師在講授《雅魯藏布大峽谷》這篇課文時,語調平平,將本是一篇氣勢磅礴的課文讀得索然無味。這種匱乏感染力的方式,會大大降低課堂的效果。
(二)教學模式固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自身要對課文有著深刻的研究,而且還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也時刻關注。對于小學生來說,新穎多變的授課方式是比較受他們歡迎的。因此,教師要多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升閱讀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的閱讀教學方式已經固化,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降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無從保證。比如,很多教師喜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提問式的教學方法。最初,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都能積極的思考,學習的興趣也很高。可是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逐漸降低,從而教學的有效性也會隨之降低。
(三)閱讀教學針對性較弱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分為主要三個層次:低級(一二年級)——中級(三四年級)——高級(五六年級)。與此同時,不同階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對教材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按照教材課文來進行有針對性教學,從而提升課堂的閱讀教學有效性。假如教師閱讀過程中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相適應,就要根據實際提高或降低課文的閱讀教學要求。有很多年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出發點是極好的,但是最終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其原因就在于忽視了閱讀教學的針對性。比如,教師在講授二年級課文《黃山奇石》時,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設計板書。教師是想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發揮學生一定的學習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精神。但是面對教師的課堂要求,學生面露難色。最終,每個小組的板書都不盡如人意。最后,教師還得親自寫板書。課后教師反思原因,這項任務已經不符合小學二年級的能力,從而導致了教學的效果不佳。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途徑
(一)增強感染力表達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感染力對課堂的效果影響極為重要。
一位富有感染力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緊跟自己的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學生置身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去。
小學語文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凸顯感染力。
一是教師要不斷的提升教學基本功,從聽說讀寫全方位來打造自身的扎實語文基本素養。二是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練習,將感染力展現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也平時要多用多練,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將感染力充分的展現出來。三是除日常的授課外,教師還要多閱讀,不斷拓展自身得視野。只有這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才能活學活用。例如,教師在講授《萬里長城》的時候,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采用了外國元首參觀長城時的題詞。教師在說引導語時,字正腔圓、神情莊重并且語調十分激昂,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聽課者可以通過教師極富感情的朗誦,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長城壯觀和震撼之美。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多注意細節的引入,充分的展現極強的感染力,教學效果也會相應的很令人滿意。
(二)多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完善。在這一階段,學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面對小學生的心理,小學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結合不同的文本內容以及實際的情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采用新穎法人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充分的調動起來,以此能夠在最大限度的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比如,教師在講授《蟋蟀的住宅》時,采用問題導入法,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來簡單描述蟋蟀的模樣或習性。可能因為學生很多生活在城市,他們并沒見過蟋蟀,所以學生難以描述自己從未見過的事物。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蟋蟀的圖片或生活習性。在視頻或者圖片資料播放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很容易被圖片或者視頻吸引,在觀看之后學生也會積極發言。所以,教師要在課前做好準備,針對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
(三)實施階段性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愛上閱讀。只有學會了閱讀,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語文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但是不同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的接受情況,然后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不斷的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尚處于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以趣味閱讀為主,不斷的引導學生嘗試閱讀,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向二年級的學生講授《秋天的圖畫》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小游戲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前,學生要準備好畫圖的工具,讓學生自由創作自己心中的秋天模樣。如果學生創作很積極的話,可以考慮進行班級展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三、結語
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以及初步自學能力。目前,眾多語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在努力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以及措施。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畢銀檜.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2]沈小虹.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3]陳少丹.淺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23).
[4]李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進策略探討[J].經貿實踐,2016,(24).
(作者簡介:郭君,北大附中云南實驗學校,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2015年在北附參加工作,任教語文學科,并當班主任,曾獲得北附的特殊貢獻獎和“功勛班主任”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