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杰
摘要:幼兒期是培養和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把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貫穿到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幼兒園小班的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小、擅模仿、喜游戲等特點,培養幼兒在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能夠將小班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工作開展的更扎實有效,筆者和同事們組成了課題研究團隊,具體研究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和方法。因為研究是基于本園以及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所以觀點、做法不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希望能夠得到廣大同仁的諒解以及批評指正。
關鍵詞:幼兒園 小班幼兒 行為習慣 策略 方法
0
在物質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卻總是會在新聞或網絡上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比如隨意在建筑物上貼小廣告、隨意在名勝古跡上涂鴉、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乘車不排隊、鋪張浪費、飯前便后不洗手——不勝枚舉的不良行為和生活陋習讓我們不禁慨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哪里去了?認真思考,我們會發現之所以有這樣的不良行為,是因為有一些人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形成是在嬰兒期就已經開始了的。因此,家庭的熏陶和父母有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孩子在嬰兒期就形成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不具有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也不具有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素質。基于此,幼兒園階段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關鍵了。根據年齡,幼兒園一般分為小班、中班和大班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承擔著不同的培養任務。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不同年段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在良好行為養成方面更應該側重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慣,比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尊敬長輩、關愛朋友等。那么,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活動中怎樣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關注小細節,用耐心和愛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幼兒教師抓住一日常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細節著眼、從點滴入手,用耐心和愛心慢慢培養。比如培養小班幼兒獨立系鞋帶這一行為習慣。我們都知道,小班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夠完全,抓握細小東西的能力還不完備。因此,教師就要有足夠的耐心一點一點地教孩子系鞋帶的方法。教師要從后面輕輕地擁住幼兒,雙手輕輕地握住幼兒的雙手,讓孩子隨著教師的動作完成系鞋帶的過程,這樣反復幾次之后,幼兒就會自己系鞋帶了。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還有很多。幼兒教師尤其是小班的教師,切不可忽視這樣小的行為習慣養成的契機,更不可以在培養的過程中用語言刺激或者是侮辱幼兒。
二、講究小策略,鼓勵幼兒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班幼兒大部分都是三周歲的孩子,他們年齡小,活潑好動、天真可愛,可塑性極強。因此教師要多講究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讓幼兒主動自我調適、自我改進,在教室的引導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用小故事引導小班幼兒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班幼兒愛聽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選取或是編寫一些有關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小故事,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譬如有關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謙讓行為的培養,小班幼兒教師就可以選擇《孔融讓梨》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孩子們聽,之后讓孩子們自己講講這個小故事,說一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讓故事啟發幼兒,影響幼兒。三周歲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遵守紀律的意識,每次開展集體教育活動,教師總是要反反復復地和孩子強調紀律,可是收到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孩子們講講繪本故事《和甘伯伯去坐船》。教師利用講、看、說、演的方式,讓孩子們經歷身心成長的過程,久而久之孩子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就逐漸形成了。
(二)用游戲調動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積極性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游戲中也藏著許多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契機,只要幼兒教師善于發現,巧加利用,就能讓游戲成為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助推劑。比如傳統游戲”老鷹捉小雞”,小班教室就可以用它來培養孩子們面對強敵勇敢、機智、保護弱小的品質;“娃娃家”可以用來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諸如這樣的傳統游戲還有很多,就看小班教師是不是擁有一雙慧眼,是不是擁有一顆慧心了。當然,現在的很多現代游戲也一樣具有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功效。舉一個我們幼兒園開展的“啟航小鎮”角色區域活動的例子。每周四是我們起航幼兒園“啟航小鎮”區域活動開展的日子,那一天孩子們都會擁有另外一個身份——啟航小鎮的居民。大家在小鎮上自由活動、自由買賣。在這樣大型的游戲中,小班幼兒會主動向中班和大班的幼兒學習,模仿他們的行為,及時矯正自己的不良表現。沒有了教師的說教,孩子們反而在活動中表現的更為積極主動了。由此可見,游戲不僅僅能使幼兒獲得愉悅的感情,還能成為調動幼兒自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推動力。
(三)用環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生活處處皆教育。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幼兒園都要遵循這一原則,讓校園內的每一面墻壁、每一條樓道都成為育兒的陣地。在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教師也要善于利用園內環境,讓環境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盥洗室內張貼六步洗手法和節約用水的小兒歌,每次孩子去喝水或者洗手,看到墻面上的圖片,他就會認認真真的洗,規規矩矩地喝,絕對不會浪費水資源,并且他們還會把這樣的衛生習慣和節約資源的意識帶到家里,說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監督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的表現。
三、給出示范,引導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幼兒教師要永遠記住一句話,那就是“要求孩子們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因此,要想讓小班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成為幼兒行為的標桿,及時發現和糾正小班幼兒身上的不良行為,引導他們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和優良品質。以引導小班幼兒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為例。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嬰幼兒期模仿能力極強,他們會把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人或物作為模仿的對象。它們通過模仿來積累經驗、了解社會。孩子入園以后,每天和教師接觸的時間最多,尤其是日托園或者寄宿制幼兒園,教師基本上是和孩子們朝夕相處,所以,教師的一些言語和行為一定會給幼兒們帶來影響,或好或壞,完全取決于教師本身素質的高低。教師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小班幼兒來說,就是一本生動的教材。所以小班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活動中,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處處小心謹慎,處處以自己的模范行為來影響孩子,感染孩子。在陪伴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禮儀,努力把幼兒培養成有禮貌、有教養的孩子。作為一名小班幼兒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是否規范,在與他人、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在小班孩子面前一定要樹立起說話和氣、舉止文雅、儀態大方的教師形象。比如每天接幼兒入園的時候,教師可以主動和幼兒、和家長問好、打招呼,用微笑和語言迎接每一名幼兒;集體教育課或是戶外活動的時候,教師使用輕聲教學,讓孩子聽著舒服。長此以往,教師的優雅表現就會在小班幼兒的心里生根發芽,慢慢地他們也會成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的孩子、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四、春風化雨,用寬容的態度引導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兒園小班的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時的態度。小班孩子年齡小,心靈敏感而脆弱,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切不可以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小班幼兒行為上的一些缺失。小班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性格迥異。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沉默寡言。無論哪種幼兒,教師都要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同樣的引導。比如,對待那些整天狀況百出、總是愛和小朋友打鬧、不守紀律的幼兒,教師如果只采取言語批評、斥責的方式,可能就不會取得好的教育和引導效果。因為,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教師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包容的態度對待幼兒。對于幼兒行為習慣上的缺陷,及時糾正引導,并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在自我完善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肯定孩子們行為上好的轉變。其實,只要幼兒教師心中有孩子,理解他們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慢慢影響和教育幼兒,他們一定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愿每一位幼兒園教師都能把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當成大事來抓,為孩子的未來奠基,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鄭佳珍,朱炳昌.幼兒養成教育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5.
[2]梁志燊.幼兒好行為養成教育叢書——生活習慣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啟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