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明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創新應該是指創造、傳播和應用知識,并且獲取新的經濟社會效益的過程,它的核心是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當中包括科學、技術創新和其創造性的應用。同時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創新等諸多要素。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中對創業這樣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它為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不僅是以培育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還是面向全社會,針對那些打算創業、已經創業、成功創業的創業群體,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
1.2.1 是學生成長的要求 創新創業教育能系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提升學生思維的敏銳度。通過不斷的文化熏陶和實踐指導,創造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的認識環境、心理環境,鍛煉大學生類比應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符合學生的教育需求,隨著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增強、能力興趣更加廣泛、個性化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內心開始萌發創新創業欲望,需要了解創新創業知識,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1.2.2 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把培養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列入提高教育質量工作中,面向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黨和國家賦予高校的使命,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組成部分。從當今國際形勢來看,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各個國家都紛紛調整人才發展戰略,將創新融入人才培養中,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更能夠推進社會創新改革。20~30歲的青年人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通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使他們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善于捕捉和把握機會,實現創業目標,也將引領我國經濟的創新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天然聯系,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基本素質、進行創業訓練和實踐。
相比本科學生,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素養、學習能力都存在著一定差距,學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較強的問題。但是高職生又存在著熱衷參加各種社團、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愿意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高職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能照搬本科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應針對培養目標重新設計,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應具備以下顯著特征。
由于高職學生基礎知識欠缺,甚至有些學生還不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培養過程中必須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創新創業必須具有發散思維能力,能夠觸類旁通,故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需要兩種能力培養并重。
創新包含創造,包含對已有事物在不同場景下應用的創意、創新。對于高職生而言,創新重在創意和類比應用,但也不能放棄發明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二者兼顧。
教學體系是教學知識的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組成的統一的整體。其包含教學順序、過程、方式、方法、形式、內容、反饋、評估、總結、比較和推導等一系列教學要素[1]。創新創業教育也應該根據課程要求和專業發展遵循一定教學規律,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
注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要求課程體系設置注重培養思考、推理能力,創造、傳播和應用知識能力;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引導—學生獲取—方法訓練—實踐—創新創業成果”的教學過程加以實現;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職業教育緊密結合,體現素質和職業教育并重的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課程安排上立足專業,適當進行跨學科交叉;課程實施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大賽等;采用多種教學評價方法,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客觀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取得更好的創新創業教學效果。
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2]。堅持國務院關于高等教育創新創業的要求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導原則,以“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素養、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實的基本技能、豐富的相關知識”為培養規格,以多樣化教學和培養手段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模型,見圖1。模型左側為培養方式創新與構建,即多樣化招生、多方式培養、遵循不同學生的成長要求和個性特點,以“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為核心、多樣化發展指導,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模型右側為教學手段創新與設計,即通過課程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評價手段創新,培養適應社會、具備良好創新創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

圖1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以上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的構建理論,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構建“兩融合、兩循環、五一體”的跨學科教學體系,即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深度融合、創新創業素質課程與創新創業職業課程有機融合,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循環進行、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循環遞進,“教、學、做、訓、賽”一體化,見圖2。

圖2 創新創業教學體系
“兩融合”即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深度融合,創業素質課程和創業職業課程融合。顯性課程包括基礎課、職業素質課、職業技能課和職業發展課,如心理學、應用文寫作、思想政治、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訓練等。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文化、周邊環境、創業氛圍等,通過耳濡目染植入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素養。創新創業素質課包括職業心理、創業基礎、創業訓練、公共關系等,關注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職業課包括創業職業素質、技能和發展課程,強調面向職業的創新創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新創業素質和職業并重的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培養創新創業思維[3]。
“兩循環”即基于產教融合,將校內外教學有機融合、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有機融合,采用一體化教學、參觀實習、社會實踐、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課程教學交叉、循環、遞進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方式。
“五一體”即創新顯性課程教學,大量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有機嵌入隱性課程,啟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思維,培養職業技術技能。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完成課程綜合實訓、跨學科創新創業訓練和頂崗實習。科學安排第二課堂,組織和參加專業競賽、創新大賽、創業大賽,調動積極性、提升自信心,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形成“教、學、做、訓、賽”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是人才成長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自身特點[4-7],通過合理分析培養目標和培養理念,構建相應的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有助于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