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暉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第一課時)為案例,探討借助文言文特征,在指導學生自感自悟的基礎上重點指導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曉意悟情,關注文言文詞句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關鍵詞】《伯牙絕弦》 畫面 情境 朗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80-02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如何讓小學生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學習基礎,這是本課例研究的方向。本課例的設計是想充分地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并在學生自感自悟的基礎上,教師再重點指導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曉意悟情,關注文言文詞句表達上的特點;采用想象畫面和情景引領,拓展文言文句式,帶領學生多層次、多元化地品讀,試圖讓學生掌握古文表達上的一些文體特點,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古文的停頓,讀出節奏。
2.想象畫面,讀懂古文內容,了解古文詞句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3.初步感受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情誼。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古文停頓,讀出節奏。
【教學難點】想象畫面,讀懂古文內容,了解古文詞句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這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題?
(師點撥:注意“弦”字的正確讀音,咱們一起來讀課題)
2.師:題目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
(師引導:利用注釋來解讀難懂的古文,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是第二次學習課文里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可能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導入時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課文里的注釋來理解古文中詞語的意思,教會學生掌握古文學習的方法,也為理解全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師: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試著讀出古文的停頓,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開始吧!
2.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注意聽:這個同學讀準字音了嗎?讀出古文的停頓了嗎?(指名生讀,生評價)
3.師:老師發現課文中有兩個句子的停頓不好讀。
(出示課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師:誰愿意讀第一句,大家聽,看看他在劃橫線的什么地方停頓了一下。是誰停頓的地方不一樣?他在什么地方停頓了?(師出示課件的節奏劃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們像他這樣來讀一讀!
(2)師:這句話節奏讀好了,卻還少了一些古文的味道。你們看,這句話里有哪兩個是語氣詞?“哉”和“兮”在這里都表示贊嘆,我們在讀的時候可以把這兩個字的字音拉長來讀,古文的味道就濃了。看老師的手勢!(師范讀,用手勢動作比劃停頓和抑揚頓挫)大家伸出手比劃比劃,練習讀一讀,試著把贊嘆的感覺讀出來。
【設計意圖】經過多次試教后,教師發現課文中這兩句帶有“哉”和“兮”字的句子,大部分學生只停留在讀準字音的層面上,沒能讀出古文的停頓,原因就在于學生不理解這兩個語氣詞的意思,也不明白該如何斷句。教師則以學定教,發揮主導作用,直擊重點,在尊重學生自我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句子里的感嘆詞“哉”和“兮”,從而讓學生正確劃分古文的節奏,初步讀出古文的感覺。但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并沒有止步于讀出古文的感覺,而是通過范讀并配上手勢動作,點撥學生利用停頓和延長音的方法來讀出古文的味道。
(3)師:誰再來讀一讀?(指名個別學生讀,請男生來讀,女生再齊讀)
(4)師:第一句大家能讀好了,第二句能讀好嗎?自己伸出手比劃,練習著讀一讀。誰來讀?(指名生讀,請生評價)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兩句帶有“哉”和“兮”字的句子,教師以第一句為例子,著重教會學生朗讀古文的方法,讓學生帶著方法自己嘗試品讀第二句,不僅高效地檢測出剛才學習新知的效果,而且還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師:我們把最難讀的兩句話讀好了,現在把它們放回課文中,大家再讀一遍課文,注意要讀出古文的節奏和感覺來。請邊讀邊想: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的故事?(生匯報,師板書:伯牙 子期)
2.師:課文講了伯牙和子期之間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插圖,看看能不能把故事的內容讀懂。可以跟同桌討論討論,開始吧!
3.師:哪位同學讀懂了故事的內容?(師點撥:同學們,借助注釋和插圖可以幫助我們讀懂課文的大概意思。請同桌之間再互相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學習是小學語文銜接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通曉文義是學生覺得比較難的地方。教師恰當的點撥,讓學生明白除了可以借助注釋理解,還可以結合插圖進行形象化的文意解讀。
4.師: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伯牙和子期的特長?抓住哪個詞最能讀出這兩個人的特點?
生:善。
師:“善”的意思是?
生:善于、擅長。
師:真會思考,請你抓住這個關鍵詞,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朗讀句子)
師(小結):抓住關鍵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朗讀起來也會別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生齊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不僅要讀正確、流利,更應該讀出節奏,讀出感覺,讀出味道。教師在這個環節里進一步地指導學生學會抓關鍵詞,突出重音來讀古文中的句子,使古文朗讀有音律美,變得有滋有味。
5.師:這兩個人都非同一般啊,伯牙是宮廷的大樂師,他善于——彈琴,子期雖只是一介樵夫,卻善于——聽琴。(板書:彈琴 聽琴)
(1)師:請同學們再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伯牙善于彈琴,子期善于聽琴,用橫線畫出來。
(生匯報,師出示課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師:這兩句話中的“善”還是“善于”的意思嗎?是什么?
師(點撥):像大家說的,這里的“善”可以理解為“好啊”,這是一種贊嘆的意思,我們現在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示對別人的贊嘆?(生答略)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的解讀都很合理。古文中的一個字可以有多種解釋方法,我們在翻譯古文的時候,也要做到靈活變通。
【設計意圖】現代人學習古文,理應隨著時代語言方式的發展和變化,做出適合當下的語言釋意。教師在本環節中不滿足于學生簡單地理解“善”的意思,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還能用哪些詞語來表示贊嘆,豐富學生對于“善”的理解,懂得如何靈活翻譯古文字詞的意思,并了解到古文中的一個字可以有多種解釋方法。
(3)師:大家聯系上下文看看文中的這幾處“善”字,你們有什么發現?
師(小結):古文中,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里,意思不一樣。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表達言簡意賅,存在著一字多義的現象。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觀察“善”字,讓學生自己發現兩處“善”的意思不一樣,從而體會到古文中的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里表達的意思也會不一樣。
(4)師: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第一句,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5)師:句子中哪個詞語寫出山很高?
(6)師:杜甫曾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就是這峨峨泰山(出示課件:泰山圖片)。泰山是我們中國的五岳之首,是山之最。誰試著讀出泰山的氣勢來?(生個性化地朗讀)
師(小結):讀古文,不僅要讀出節奏,如果還能把文中的畫面感讀出來,古文就有韻味了。全班一起來讀。(生齊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要有循序漸進的梯度層次。當學生已經讀得正確流利又富有節奏感的時候,教師通過范讀讓學生想象畫面,進而采用觀賞泰山圖片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走入文境,豐盈學生腦海中的圖意畫面,引導學生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味。
6.師:自己讀一讀第二句,看看你的眼前又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想想怎么把這樣的畫面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自己試試?
(1)師:誰想來讀一讀?(指名讀)
(2)師:你讀的時候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讀)
(3)師:讀古文,我們就要讀出你心中所想和眼前的景象。大家一起來讀,讀出這洋洋江河的感覺來。
(4)師:孔子曾說“登泰山而曉天下”,李白曾言“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這山河的豪情。(生齊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在教會學生想象畫面入情入境朗讀的方法后,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想象、思考、品悟、朗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已學習的方法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體現了教師對于重難點先扶后放的過程。
7.師:課文讀到這里,我們知道伯牙善鼓琴,他的琴聲不僅能表現峨峨高山、洋洋流水,還能讓子期感受到這樣的景象。大家想一想,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出哪些景象呢?(生自由想象并暢談)
(1)師(引導):還可能是——(課件出示圖片和詞語,生接讀: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
(2)師:假若現在你就是子期,我是伯牙。當我志在明月時,你會怎么贊嘆?
(出示課件句式: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 若 !”)
當我志在清風之時,子期會說——
當我志在炊煙之時,你會說——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個理解、感悟、積累、運用、遷移的過程。本篇古文短小精悍,卻蘊含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創設伯牙彈琴與子期聽琴的情境,充分挖掘文言文句式的特點,引導學生積累詞語,豐富想象,并對文本句式進行二次創造,從而在師生多重的情境誦讀中,加強了學生對伯牙與子期情感的理解,也為下文對于知音的體會積淀了情感。
師(小結):高山流水也罷,清風明月也罷,我心里所想,你都能聽懂,這就是——(課件出示,生齊讀: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可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啊!這叫——知音!(板書:知音)
四、教師總結,激趣存疑
同學們,其實這一次只是伯牙、子期的第一次相逢,他們之間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伯牙為何破琴不復鼓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教師在第一課時結課的環節上,才進行文本補充:這只是伯牙、子期的第一次相逢,他們之間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伯牙為何破琴不復鼓呢?通過留下兩個疑問來激發學生的聯想,使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的第一次相遇就能互通心聲的情誼,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第二課時的興趣。
注:本教學設計參加“七彩語文”杯第七屆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獲得廣西賽區選拔賽一等獎。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