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海英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從認知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是提高學生智力水平和動手能力的一個基本途徑,也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良方。尤其數學課程,作業的功能不可低估,它是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是數學思想的形成和培養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搞好數學作業設計,可以起到鞏固、發展、深化、激勵和補救數學課堂之功效。我認為教師在沒計數學作業時,應圍繞如何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會,如何體現數學嚴密的邏輯思維特點,如何促進學生鞏吲知識,掌握解題的技能、技巧,檢驗教學效果,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等來沒計和編排,具體說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科學化
一、作業設計要精練,讓學生“愿做”
作業既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新課程積極倡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要適當控制作業的“質”和“量”,而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題海”泛濫成災,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效益低,很多教師對作業不加精選,導致作業質量差數量多,缺乏典型性。首先,應注意數學作業的“質”,作業應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要改善基礎性訓練,要盡量兼顧作業題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拓展“雙基”功效。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注意體現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切忌信手拈來、濫竽充數的作業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騖遠、刁鉆怪偏、技巧性太強的作業,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效能。其次,還應科學地控制數學作業的“量”。一般說來,在每節課后布置20分鐘左右的作業量較為適宜。當然,作業量的確定還受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能一概而論。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精心選擇輔導教材,為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努力達到練一題而知一類,把學生從不必要的機械性重復中脫離出來,從而切實做到減輕學生負擔。
二、設置趣味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的習題作業早已讓學生心生厭煩,所以我們設計的作業要靈活、開放,既能讓學生回顧知識,又能提升他們思考和動手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認知的契合節點,然后發散思維,結合動手體驗進行作業沒計,將知識點融入到趣味性的特色作業中來。比如,在教學魯教版初一數學《豐富的圖形世界》時,筆者就結合學生善于動手的特點這樣布置作業:(1) 聯系課堂所學知識動手做一個立體圖形,然后截取一個截面,并附上一份數學描述和問題思考。(2) 就地取材,雕刻一個埃及金字塔,然后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仔細觀察,分別記錄能看到怎樣的圖形?(3) 用一根細線和六顆小釘畫出棱柱的底面,然后動手制作一個棱柱,看一看棱柱的上下兩個底面的大小和形狀是否一致,棱柱有幾個側面,它們分別有幾條邊?側面又是什么圖形?底邊與側面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這樣設置作業,擺脫了給學生布置許多習題的模式,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和指導他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問題并通過思考解決問題,通過這樣靈動的模式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技能。
三、要有層次性的設計作業
設計層次性更高的數學作業,以激勵學生的潛能為目標,發掘每位學生不同的潛力特點,最大化的發揮學生的特點特長,通過設計有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的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不一樣的人在學習數學時會得到不同的知識和發展”。眾所周知,教育是個很復雜的系統,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數學教育看作其中的一個生態系統,需要有足夠的多樣性,和系統性。在設計作業時,要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設計豐富、多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自己的作業,各取所需。
四、創新作業內容,培養探究能力
(一)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傳統的數學作業主要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而發散思維的訓練明顯缺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師需要設計一些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一題多解”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二)設計實踐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具有可操作性、有序性、挑戰性的特點。比如,在學習《統計圖》后,要求學生收集、整理一個專題的數據,制成統計圖、統計表,并進行合理分析。如統計我們學校在校生的人數、男女比例;統計學生的時間安排、每天做作業的時間、睡覺的時間,能發現什么問題,有什么好的建議,等等。再如,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后,我布置了利用小鏡子、標桿、皮尺等測量工具去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這些動手操作性的作業,不僅使學生牢固掌握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并能將其與生活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應用型作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寬,數學教育就有多廣。數學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應用能力。數學作業設計要結合生活、生產中的數學問題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分析、思考、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再運用這些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實現“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是初中學生學習中的重要課程,而課后作業練習也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的學生都認為,數學作業無非就是做資料、試卷和教材上的習題,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們在對數學作業的理解上已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做出了更科學合理的評價建議,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考察學生學習現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