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云
一、背景分析
越來越多的老師反映現在的孩子比較難教,有的驕傲自滿,王子、公主范十足;有的個性爆棚,沒有組織紀律;更有的孩子懶惰成性,不愿完成作業。面對這樣一群熊孩子,班主任該怎么辦呢?用說教的方法,孩子們要么年齡小聽不懂,要么不愿意聽;用懲罰的方法,孩子早知道老師比較仁慈的,常常借口肚子疼、上廁所等理由避免懲罰。去年,我新接了一個班級,孩子們特別可愛,但是他們的淘氣超乎我的想象,自由散漫,完全不聽老師指揮。我嘗試用各種教育方法,都以失敗告終。在這么絕望的時候,我開始翻閱各種教育著作,其中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教育者或教師企圖不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培養品德,卻將知識、品德要求‘加到兒童身上。任何這樣的企圖只會破壞兒童健康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基礎,破壞培養他的個性品質的基礎。”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結合班級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我開始利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凝聚班級學生合力,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
二、案例過程
案例1:制作班級名片
去年,新接了一個班級。不久,我就發現孩子們比較自由散漫,班級沒有凝聚力,怎么辦?二年級的孩子稚氣未脫,應寓教于樂。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發現這般孩子比較喜歡畫畫、唱歌。于是,我想先從他們的興趣入手,為班級制作名片。在一次班會上,我和孩子們說:“你們見過名片嗎?說一說都在哪見過的呀?有哪些信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教室里沸騰了,小手如林,爭著搶答。通過分析歸納,孩子們明白了小小的“名片”原來藏著很多奧秘,它不但顯示個人、單位的基本信息,方便聯系,還是無聲的廣告,有宣傳的作用。緊接著,我又問:“哪位能干的小朋友愿意為班級制作名片呢?”話音剛落,教室又一次熱鬧起來了,孩子們互相討論著自己的想法,人人爭做小小宣傳員。不一會兒,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動筆了,按要求在名片上寫上為班級中隊名,寫上一句最想對同學說的話,還要在名片畫上漂亮的畫。課堂上,孩子們完全沉浸在班級名片的世界里,看得出他們很喜歡做這樣的事。課后,我把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出來,每個小朋友拿著“蘋果貼”給自己喜歡的作品貼上“蘋果”,得票最多的那張就定為班級名片。
通過班級名片的制作,我發現藏在他們心里的集體榮譽感,發現藏在心里的向上精神,更是發現了他們的潛能。其實,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不斷激發和挖掘學生的潛能。作為班主任,我總喜歡站在兒童的角度看班級管理,除了制作班級名片,還讓孩子們設計班徽,班級口號,討論制定班規等。就這樣,孩子們慢慢喜歡關注班級的事兒。
案例2:我們來主持班會
我常常和孩子們說:“我們是合作伙伴,我們要彼此照顧。”因此,只要有關班級的事,我總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商討。比如每周三班會誰來上。在二年級下冊,我有意培養班干部主持班會,小干部們相對能力較強,做事認真,從師生主持到生生主持,小干部們的主持能力越來越強,他們的主持興趣也越來越濃。到了三年級,其他孩子也想主持班會。很快,我在班級組建了合作小隊,把班級學生分成七小隊,輪流組織主持班會。這樣,人人都有機會主持班會,我這個班主任就當起了評委,給每組小隊打分,評選最佳小隊。為了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每次輪到的小隊都會利用一切課余時間排練,課間在走廊上排練,中午在教室里排練,放學后在操場上排練,甚至有些小隊周末聚在公園排練。 孩子們的熱情也帶動了家長們的熱情,家長們開始喜歡和孩子一起設計班會,制作PPT,開始加入到孩子們的活動中來,客串表演,分發獎品。在我們班,每周三的班會課成了最受歡迎的課。
漸漸地,班級的不良行為減少了,孩子們慢慢學會約束自己,欣賞自己,學會為班集體著想,不做傷害班集體的事。
案例3:競選比賽,為班級爭光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能力、個性的培養,每個學期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校園內有四大節,如體育節、誦讀節、科技節、藝術節,每個重大節里都設計了適合一到六年級的系列節目,適合每個學生參加。作為班主任不但要配合學校工作,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還應利用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體意識、合作意識等。本學期我牢牢地抓住了體育節和藝術節來培養孩子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競爭意識。比如,為了練好運動會入場儀式表演,孩子們不但在校練習,還在家里練習,通過微信、之江匯能平臺展示每天的訓練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們表現出色,最終贏得了二等獎。通過這次比賽,孩子不但明白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是體會到了集體比賽靠的就是團結,只要人人獻出一份力,班級就會建設好。憑這份團結和拼搏的精神,班級在年級組大合唱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從曾經的最后一名,到現在的一等獎,孩子們堅信有付出就有回報,堅信團結就是力量。
案例4:參加社會活動,爭做文明小公民
我校是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班級有幸被選入首批“行知班”。本著學陶、踐陶的精神,我對孩子們的希望是“讀萬卷書,做儒雅人;行萬里路,做求真人。”孩子們不但要在校內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還應到社會中實踐。2017年12月,在家委會的共同組織下,我們來到了玉環市華能電廠參觀學習。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會議室、集控中心、整個廠區,還在食堂就餐。整整一天,孩子們都是排著井然有序的隊伍參觀,沒有打鬧,沒有喊叫,有的只是提問和靜靜的聆聽學習。很顯然,他們已經牢記我們的約定“在校爭做好學生,在外爭做好公民。”他們開始為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努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知識和現實發生聯系了,才能真正被掌握。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走出校園,做好家校聯盟是關鍵,在學校的領導下,家長的幫助下,我們班計劃每年“一地游”定會實現。
三、案例反思
擔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我也深感現在的孩子個性太強,脾氣太倔,不好教。面對這樣的教育現象,我們應已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改變自己的教育策略,適應社會變化,適應時代變化,更應該適應當前的教育現象,從而找到合適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皮亞杰認為兒童具有他自己的真實的活動,而且不真正利用這種活動并擴展它,教育就不能成功。可見,教育必須根據一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活動,從而對其學習活動加以有效的規范、科學的組織、正確的引導。通過實踐,我親眼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從驕傲自滿到謙虛好學,從自私自利到關心他人,從自由散漫到關心班集體,這些都是豐富多彩活動帶給孩子們的改變。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不但是尊重個體差異,允許個性鮮明的體現,更是可以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團結,凝聚班級合力,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