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玉
摘要:《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是幫助學生樹立“三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平臺。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鼓勵學科間協同創新,將《音樂鑒賞》課與以“三觀”培育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加以創新,探索這兩門學科之間的聯系,將《音樂鑒賞》課講臺打造成分享愛與美、凝聚光和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臺。
關鍵詞:音樂鑒賞;三觀;關系;課程設計;協同創新
一、應用型大學《音樂鑒賞》課程與“三觀”培養之間有何關系?
(一)《音樂鑒賞》課程培養目標。以應用型大學數字媒體專業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為例,數字媒體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基礎,技術與藝術并重,既有豐富的藝術細胞,又有堅實的技術支持。數媒專業《音樂鑒賞》課程的開設旨在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二)“三觀”為何物。世界觀,即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其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人生觀,指對人生的看法,即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價值觀,簡單說就是你對人對事的看法如何。 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價值觀又來自人生觀的影響。
(三)兩者關系是什么。《音樂鑒賞》課程目的在于讓青年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美學知識,提高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既是審美能力的培養,更是內在價值觀的樹立。對于美判斷標準的取舍、審美能力的培養過程即是價值觀的培養過程,20歲左右的高校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建立的關鍵人生階段,價值觀是人“三觀”樹立的核心,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音樂鑒賞》課程設計是高校課堂培養、樹立大學生“三觀”的很好平臺,基于履行高校職能基礎上的《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二、為何《音樂鑒賞》課程與大學生“三觀”培養有聯系?
(一)音樂是什么。古代先賢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禮,禮節,樂,陶冶人情操,禮節喜樂對應人之喜怒哀樂,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現代高等教育中“樂”教的開展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二)大學教育的目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弘揚光明的德行,社會主義新時代,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辦學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迎接五四青年節講話中說到:“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才能辦好。”
(三)應用型高校大學生音樂欣賞現狀。應用型大學不同于強調學科邏輯的傳統研究型大學,它們更強調社會需求邏輯,是按照中國大學培養的特點,在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本科教育。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文化課基礎略薄弱,注重專業知識應用較多,主動深入思考較少,國家大事關注量小,個人情感傾向較多。個人關注范圍的局限性與文化多樣性決定其音樂欣賞面較窄。
(四)外來音樂文化對青年大學生“三觀”的沖擊。改革開放已40個年頭,經濟上的對外開放帶動了外來文化的迅速傳播,有精華也有糟粕。外來音樂文化對青年“三觀”影響有利有弊,就拿當今青年大學生中偏愛較多的嘻哈音樂,若傳播者本身三觀不正,那么其對音樂思想的把握就會有問題,傳播的音樂就會走向庸俗、低俗、媚俗的歪路,進而對青年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五)《音樂鑒賞》課程是高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傳播的引領作用。”發揮音樂魅力,加強《音樂鑒賞》與思想政治課程學科之間協同創新,將《音樂鑒賞》課講臺打造成分享愛與美、凝聚光和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臺。
三、《音樂鑒賞》與思想政治課程學科之間協同創新設計探索
(一)教學方式。
1.主題設計。音樂是抒發情感排遣情緒的通道,根據人的情感和情緒進行課堂主題設計,從喜、怒、哀、樂、驚、恐、思,從愛情、親情、友情到家國情懷,從個人喜好到經典共享。
2.開放課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很大改變,智能手機是高校課堂教學的機遇也是挑戰。作者所在高校《音樂鑒賞》課程針對藝術系數字媒體專業學生開設,鑒于藝術生群體發散的思維特點,利用人工智能時代的便捷優勢,自第一堂課向學生聲明課堂紀律和規則,上課只可使用手機查詢搜索與課堂主題相關的內容,嚴格規范手機使用,實施有想法或疑問即刻用手機查詢分享記錄的開放課堂。
3.分享交流。音樂本身就是緩解壓力、調整焦慮的,《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可安排在下午,采用教師主導,學生分組共同探討分享的方式進行教學。每次課程確定主題后教師先向學生詮釋主題含義,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準備相關曲目,帶學生從曲名、作者、時代背景、曲風、樂器使用等角度全方位去感受曲目內容之后,要求每位學生提供與主題相關的音樂曲目一支,教師根據學生提供曲目,從中選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幾支,將學生分組,規定時間展開小組討論,并以小組成員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匯報”,最后教師對該組匯報成果進行總結,帶著學生向深挖掘,向廣擴展。
(二)教學內容。
1.人生態度看人生。采用教師主導,學生分享交流的方式開展《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圍繞親情、友情、愛情展開對人世間情感的體會交流,同時思考人活著是為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獨處無助時怎樣在音樂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親友交往時怎樣用音樂把人間愛的美好予以傳遞,是否能在不同感情基調的音樂中感知人生的喜憂參半,以一顆平淡而又向上的心態珍視自己的人生。
2.胸懷志趣觀價值。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學知識,提高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是《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的之一,即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古人將人的品格、氣質,胸懷,志趣都同自然界的山水聯系起來,將個人的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讓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來自喻人的節操,格調,品位。將壯麗山水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把心之所向和曲吟唱,繼承、創作抒發高尚胸懷志趣的音樂作品,帶領學生在音樂中理解前人對人對事的看法,結合自身實際去調解平衡。
3.家國情懷觀世界。音樂是人類文明瑰寶,它無門檻無國界,世界文明多樣性決定其表現形式和體裁的豐富多樣,引導學生掌握多方面的音樂表現形式、音樂體裁等知識這是引導學生拓寬眼界觀世界的方式之一。同時,每個歷史時代總會創造出具有該時代特點的經典音樂曲目,戰亂年代有征戰沙場守護國土誓死拼搏的勇氣,和平年代有攜筆從戎維護穩定建設新時代的英雄氣魄。可結合國情與國際局勢在《音樂鑒賞》課程中帶學生感受不同國家人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祖國的熱愛,用音樂的力量幫助學生建立開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世界觀。